許昌生
摘 要:基于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愈來愈多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將目光放在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面,為他們的學習以及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對此,本文展開進一步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1-0155-01
針對我國教育部門來說,其在2014年出臺了相應的教學任務,核心任務是把核心素養當做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站在小學階段的立場來講,其屬于人成長和個性發展的主要階段,這就要求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的腳步,優化教學方式與方法,采取針對性的手段來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繼而促使所有學生均得到全面發展。鑒于此,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圍繞著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展開論述,供以借鑒。
1.培養數學意識,強化學生數感
眾所周知,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意識的形成,而優異的數感有益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直覺。無論是針對數學意識來說,還是就數感而言,都能充分的體現出一個人的數學素養。倘若一個人具備較強的數學意識,那么他一定會對數學運算等方面有著強烈的敏銳性,在充分運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深度剖析客觀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數據特點等。不僅如此,這種類型的人也愿意對生活當中隱藏的各種數學特點進行探索與研究。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有意識的把數學教學活動有機的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促使小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這門學科的獨特魅力,繼而慢慢形成數學意識。針對蘇教版數學教材來說,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圖文并茂,而且在此教材當中也融入了很多生活實際的情景圖。這樣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也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將目光放在學生生活體驗的上面,并在此基礎上把數學知識有機的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科學引導學生借助于數學的眼光來探索生活中的問題,繼而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分一分》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些筆記本、鋼筆等學習用品,并將其隨意的擺放在講桌上面,然后順勢提問:“同學們,老師這樣擺放東西,好看嗎?”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不好看”。“那么,哪位同學能幫幫老師,把這些東西整整齊齊的擺放在講臺上呢?”然后選擇一名同學進行整理,同時還要引導其他學生認真觀察這一流程,繼而掌握分類的標準。當學生們掌握分類這一概念以后,教師還應當在充分借助于圖片的基礎上營造出適宜的教學情境,緊接著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到最終的答案。
2.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結合相關調查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一般是從問題開始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并熱衷于探索其中的奧秘。所以,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全面挖掘學生潛在價值的基礎上,創設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情境,繼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慢慢形成良好的教學素質。舉例說明:在學習《元、角、分》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超市購物”的情境,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有扮演“售后員”的,有扮演“顧客”的,讓他們體驗買東西的樂趣。顯然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買東西可以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樹立了良好的消費觀念。由此可見,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繼而從根本上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3.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均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他們總會問“為什么”,顯然這一舉動就屬于創新意識的萌芽。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采取針對性的手段鼓勵學生多提問,敢于質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此來培養小學生思維的求異性。舉例說明:當小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在常規解法的同時科學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針對小學生提出的質疑,教師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們學會自主探索、自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的時候也應當在適當的情況下融入某些開放性問題,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來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散他們的思維能力,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繼而為他們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當在全面了解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對教學手段進行大膽的創新,把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到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角落,全面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以此來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宋耀榮.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40
[2]曲鳳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