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苑
摘 ?要:21世紀,隨著讓孩子“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理念不斷地被各國教育者提起,起源于丹麥的森林幼兒園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并在世界各國開始風靡。本文淺析德國森林幼兒園的起源、一日生活、園所規模、實踐教學和自然教學等特色,旨在為我國的學前教育帶來一些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森林幼兒園;特色;學前教育
一、森林幼兒園的起源
森林幼兒園是指位于森林區域的托兒所,兒童在這里平均每天度過4—6個小時,森林幼兒園通常只有用于堆放材料和供給一個大篷車或是廢棄房屋,沒有其他建筑設施。[1]森林幼兒園的理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學前教育大家提出的,而是一位丹麥的全職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全職媽媽艾拉·法拉陶每天都要帶著她的孩子到森林中去散步,偶爾還會有鄰居和鄰居家的幼兒同行。時間一長,這些媽媽們發現,經常與大自然接觸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思維更加敏捷,社會交往能力和行為習慣發展得更好,身體素質也更強,很少生病。因此,1952年,這些孩子的媽媽在丹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森林幼兒園。
21世紀,森林幼兒園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尤其在德國,更是發展迅速。德國各地以促進兒童的自然和環境意識為宗旨的森林幼兒園大概有700多家,成立于2000年的德國基爾佩茨森林幼兒園,是德國自然與森林幼兒園的經典示范園之一,他們接待了數次來自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考察團。
二、德國森林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一)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理念
蒙臺梭利教育內容中最重要,也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感官教育。她認為,感官活動是一切智能發展的基礎,感官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兒童感官敏銳,間接目的在于培養兒童的觀察、判斷、區別、比較、歸類等能力。[2]德國森林幼兒園背后的感官教育,與蒙臺梭利使用感官教具進行訓練這一方法不同的是,森林幼兒園是將兒童帶到自然中進行親身體驗,通過活動或游戲訓練兒童的感官,讓孩子通過直接接觸以獲得真實的感官刺激。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孩子們的“感官教具”。在這里,兒童可以看到剛出土的嫩草與枯死的草之間的差別,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樹有不同的表皮和樹葉,甚至可以感受到雨絲落在臉上的涼意……兒童在細心觀察的同時,各種感官、專注力和意志力也會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福祿貝爾的“短途旅行與遠足”理念
福祿貝爾在《人的教育》一書中描述道,“在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比一切都重要,因為這種生活具有促進人發展、強身、向上和變得高尚的作用……因此,短途旅行和遠足在少年期和學童期開始時就應當作為一種優越的教育手段和學校教學手段而受到極其高度的重視。”[3]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帶兒童進入森林,讓兒童在自然中感受一年四季、風晴雨雪的變化,使兒童的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當然,短途旅行和遠足也不一定都是在森林中,有些幼兒園也會帶孩子參觀消防局、警察局、博物館等,了解如何滅火,了解警察的職責,接受文化的洗禮。在旅行中更能培養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提高對生活常識的了解。
(三)雷娜特·默爾的“精神運動學”理念
雷娜特·齊默爾提出的“精神運動學發展促進作用”概念,其思想核心是:如何通過身體體驗和運動體驗幫助兒童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它通過運動經驗幫助建立穩定的人格,同進治療發育缺陷、消除運動障礙。[4]森林對于兒童來說,就是一個大型的精神運動場地。兒童在森林中自由奔跑、上躥下跳,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不僅能夠鍛煉他們的體能,對于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自信心甚至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人格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會產生敬畏之心,他們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三、德國森林幼兒園的特點
(一)德國森林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德國森林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他們的一大特色。森林幼兒園正常的一天中,孩子們會先被家長帶到與老師見面的地方,然后在某一個固定的時間集合,所有人組成一個圓圈,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唱歌或玩游戲,并點名。大家一起討論決定去哪里并出發。步行的時間取決于所選地點的位置、團隊的耐力和天氣條件。因為每個孩子的步行速度不一樣,所以跟著最前面孩子的老師會在途中選擇等待點,速度快的孩子先在等待點等待,直到所有人都到達之后在一起出發前往下一個等待點。
到達選定地點后,孩子們可以一起吃午餐。午餐后是自由游戲的時間。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活動,例如角色游戲或者單純地在樹木間奔跑。大約一兩個小時(部分森林幼兒園可能時間稍長,但不會超過三個小時)的自由游戲后,孩子們會帶著自己的材料或“作品”,跟隨老師返回到集合地點。然后他們要么被自己的父母接走,要么就在集合點野餐、游戲,直到父母來接。與國內的幼兒園相比,森林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比較“隨意”,活動也大多是由孩子們自己決定。
(二)以“森林”為教室,以大自然為老師
這里的“森林”并不是專指有大片樹木的原始或人造森林,而是泛指戶外,即使是一條河流、一座小山,亦或是一片沙灘,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森林”教室。森林幼兒園兒童的游戲不同于其他的幼兒園,因為預制玩具的有限供應和沒有預定的某種類型的游戲,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即興發揮”。這些局限性并不是負面的,相反,它們會誘導幼兒創造性地使用現有的自然材料。低噪音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交流,語言能力也是森林幼兒園常見的角色扮演游戲的關鍵。研究表明,經常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的兒童的聽力更好,他們的對話也更復雜,森林幼兒園的自然教育與兒童更好的自我控制、自信、社交技能和溝通也有很大的關系。[5]
(三)園所規模小,混齡編班
與我國的幼兒園不同,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園所規模較小,他們幼兒園可能是森林里的一塊空地,也可能是小路旁的一間小房子,每個班的幼兒最多不超過22 人,由兩位教師帶領,有時還有1-2位實習老師及義工媽媽的協助。[6]大多數的幼兒園設施簡單,森林的樹枝、石頭、原木等都有可能成為兒童的玩教具。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采用的是混齡編班,他們努力實現性別平衡,讓男孩和女孩玩同樣的游戲。幼兒園老師說,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孩子之間的友誼是正常的。[7]將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混合在一起參加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年紀較大的兒童責任感的發展。
四、德國森林幼兒園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創設自然環境,給予兒童充分的戶外活動空間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應通過合理的規劃與建設,使園內的環境自然化、生活化,從而基于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條件和機會,使幼兒在與自然生物接觸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與發展。[8]我國幼兒園雖然園所規模比森林幼兒園大,但是能夠給予兒童進行戶外活動的場地卻很少。有限的場地容易使兒童的活動和游戲受拘束,無法滿足兒童的探索欲望。借鑒森林幼兒園,我國城市的幼兒園可以創設良好的自然環境,給予兒童充分的戶外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兒童能夠盡情地游戲。鄉村幼兒園可以開發鄉土資源,就地取材,利用農村隨處可見的自然資源為兒童設計玩教具,這也是讓兒童體驗自然的一種途徑。
(二)混齡活動,促進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德國森林幼兒園的一大特色就是混齡教育。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像兄弟姐妹一樣在一起游戲、生活,會為彼此提供不同的生活經驗。雖然我國學前教育的大環境是按年齡段進行分班,但是我們可以讓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一起參加活動。混齡活動,能夠激發起年齡較大的兒童的責任心,為了給弟弟妹妹們樹立榜樣,他們會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對于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促進作用。同樣的,混齡活動也可以讓年齡較小的兒童在哥哥姐姐們的帶領下,更快的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中。
(三)嚴格學前教師選拔制度,提高專業素養
德國森林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對于教師的要求很高,他們不僅要在活動中觀察兒童,制定詳細的觀察記錄,而且每次活動之前都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以保證兒童的森林環境中的安全。此外,森林幼兒園的教師還要對林地資源進行評估,確保其有充足的教育價值。相比較之下,中國的幼兒園教師水平層次不齊。據統計,我國幼兒園教師的第一學歷是中專及以下的占57%,所學專業以學前教育為主的僅占72.8%。[9]因此,我國的幼兒園必須要嚴格教師選拔制度,不僅要注重技能,更要考察綜合素質,同時提供在職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羅芬,張安妮,曲佩宇,劉亮,王根茂.歐洲兒童森林環境教育模式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2016,(6):56—60.
[2]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3—225.
[3]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0.
[4]雷娜特·齊默爾.幼兒精神運動學手冊[M].蔣麗,唐玉屏,王琳琳,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Gill,Tim . Children and Nature:A Quasi-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London: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11.
[6]何慧麗.“崇尚自然”的德國森林幼兒園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J].黑河學刊,2016,(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