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筱萌
摘 要: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應具備舞臺表演與教學等實踐能力。音樂感知能力決定著音樂記憶、音樂想象、音樂操作等多項實踐能力,音樂感知能力的提高與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課程內容的綜合設計與布局有密切關系,音樂感知能力的細化分解有利于明確課程目標、完善教學內容。
關鍵詞:音樂表演;課程設置;音樂感知
對音樂的感知,首先可以通過聽覺辨別出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音樂知覺是在音樂感覺基礎上形成的,是隨著音樂的發展感知旋律、節奏、和聲、織體、力度、速度等細微變化。基于音樂感知能力培養的全面性與階段性,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制定總體的教學計劃,規劃多門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
一、多聲部形態感知
多聲部音樂織體錯落、和諧、音色豐富、表現力強。多聲部視唱練習、多聲部節奏練習可以增強多聲部聽覺思維,合唱中對各聲部的橫向線條以及縱向和聲都有嚴格要求,訓練中既要延伸自己的聲部,又與其他聲部緊密配合。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每個聲部的處理以及整體藝術效果。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涉及的作品是主調音樂,包括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主調音樂。和聲與結構的分析相輔相成,通過解讀調式調性功能和聲的布局以及織體形態,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多聲部音樂表現手段以及音樂內涵。西方音樂史實際就是一部多聲部音樂發展歷史,從中世紀的教堂音樂開始產生多聲部形態,逐漸發展至多樣化,文藝復興達到多聲部無伴奏聲樂的高峰,巴洛克時期器樂復調音樂高度發展,古典和浪漫主義伴隨主調音樂達到西方音樂的全盛時期,到20世紀主調音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形式多樣的無調性音樂所取代,其聲部形態又發生了劇變。在課程中,教師可從樂譜和音響的角度對多聲部音樂的產生、發展、種類以及多聲部音樂的分析進行深入探索。
二、節拍節奏感知
節拍節奏的感知是音樂感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音樂心理學研究表明,節拍影響人們對音樂的判斷以及對音樂時間定位的預知能力。”同一旋律嵌入不同節奏節拍中往往引起聽者的錯覺,認為旋律是不一樣的;人耳對節奏節拍的判斷涉及多方面,對音樂認識的經驗影響著節奏節拍識別時的判斷。視唱練耳教學中,除了基本節奏型的掌握,單聲部節奏組合的綜合訓練,復雜的節奏進行以及二聲部、三聲部節奏練習,與多聲部視唱不同的是,多聲部節奏練習可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多聲部節拍間的協調。合唱教學中,不同聲部的切入和淡出,以及多聲部節奏的吻合,需要各個聲部的嚴密配合,同時要注意音樂的處理不能如器械一般冰冷僵硬。和聲教學中,學生應認識到不同旋律與織體的音樂中的節拍節奏,不同旋律其織體編配不同節奏型,變換不同的強弱規律;此外,還有和聲的節奏,能夠讓學生認識和聲功能交替的節奏,理解其規律性和變化性。西方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音樂都有獨特的節奏節拍,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各自的特征,比如圓舞曲、波爾卡、進行曲以及少數民族音樂中的節拍特征等。
三、音樂結構感知
音樂結構就是“由各種音樂要素所構成的一些或同或異的音樂事件在一個有起訖的時間中按一定的邏輯加以分布、組合所形成的整體結構關系。”幾乎所有課程都涉及分析音樂的結構,音樂作品整體結構的認知基于分析音樂表現的多種要素(如旋律、節奏、和聲、織體、調性等)之上,曲式分析課程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結合樂譜聽辨樂曲的結構,以增強讀譜能力和音響分辨能力。音樂分析的運用范圍并不局限于曲式作品分析課程,還有和聲編配安排、即興伴奏配彈、講解音樂史中不同時期風格作品。對結構的感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到音樂的實踐中,比如合唱排練,其較容易實現人人參與,在合唱訓練中容易領會音樂結構中的一些基本構成原則,還可以通過歌曲創作課程來練習音樂結構的布局。
四、配器音色感知
音色的發展一直為作曲家孜孜以求。音樂中使用的音色大致分為兩類:人聲和樂器。聲樂方面,有獨唱的藝術歌曲,還有多聲部合唱作品;器樂方面,有器樂獨奏曲,有樂隊作品,還有室內樂合奏形式以及大型樂隊;此外,還有綜合形式的歌劇、清唱劇、舞劇等。不同種類的作品其表現形式決定著音色的異同和豐富性。在音樂歷史進程中,有對單聲部無伴奏追求的歷史,有從巴洛克開始的多聲部器樂合奏形式的逐步發展,到古典主義所達到的大型樂隊編制。配器法和音色的感知也是音樂的感知中非常重要的一點,通過音色可以辨別音樂的時代、音樂的樂器編配和規模、音樂的體裁,如某個國家某種風格,甚至具體到某一位作曲家。
五、音樂風格感知
作為基礎課程的視唱練耳教學與合唱教學可選擇多種音樂風格的對比,除西方音樂之外還應引入少數民族音樂風格,讓學生聽辨不同音樂風格在節奏、旋律等方面的特色,用模唱的方式強化印象。教師采用風格比較的方式進行教學。曲式與作品分析可以拓寬到古典浪漫風格之外,如民歌、中國近現代音樂。西方音樂史和民族音樂應將音樂風格史與人文歷史相結合,加深了解,更好地調動音樂聯覺。在課程外教師提供給學生聆聽目錄,增加學生音樂音響文獻積累,對于提升音樂風格感知大有裨益。其次,從音樂文化角度了解音樂產生的歷史人文背景和藝術風格流派,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獲得更加專業系統的分辨與詮釋音樂作品的能力。這就決定了西方音樂與主調音樂、復調音樂等相關理論及實踐課程的學習密不可分,彼此依附。通過西方音樂史與西方音樂作品的解讀以及相關課程的學習,提高音樂綜合能力,能夠獨立地分析、評價和表達作品。
參考文獻:
[1]閻林紅.音樂感知能力的研究——音樂表演藝術從業者的心理基礎[J].中國音樂,1995(4).
[2]周珵岑.單聲部音樂節奏感知的貝葉斯模型[J].科技視界,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