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俊 王璐
摘 要:對于浮梁來說,茶葉自古以來就是其支柱產業,茶葉生產對于浮梁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浮梁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性發展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厚重的茶文化歷史使得浮梁擁有大量的茶文化歷史遺存,這能夠更好的讓我們感受到浮梁的魅力以及茶文化的精髓。同時借助于浮梁的茶產業及相關歷史遺存,浮梁可以更好的深挖相關產業,為整個地區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助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茶馬古道;浮梁;發展方向
一、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我國古代西部地區進行茶葉與馬匹交易的商貿通道,是古代龐大的交通網絡,也是現代國家所倡導“一帶一路”的基礎組成部分。茶馬古道是典型的線型文化遺產,在茶馬古道沿線擁有許多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文化遺產豐富,這就是茶馬古道的價值特征。茶馬古道沿線重要區域都對文化與歷史遺存進行了大量的梳理,申請了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 這充分說明了茶馬古道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沿線文化與經濟遺存的價值,而自古生產茶葉的浮梁自然也擁有大量與茶文化相關的歷史遺存。
二、浮梁茶產業歷史遺存
浮梁的生產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漢兩代,彼時浮梁的茶葉產區主要位于其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祁門、東至以及婺源等廣袤的山區。據相關文獻記載,浮梁的紅茶產區,主要分布于西湖、桃墅、勒功街、峙灘、興田、英溪、江村、儲田等面積廣大的山區。而對于浮梁的綠茶產區來說,主要分布在休寧邊境以及浮東的瑤里、白石塔、汪湖、梅嶺等地。而在浮梁北部以及安徽祁門、東至則盛產紅茶,名聞天下的祁門紅茶即出于此地。[2]
對于浮梁來說,時至今日,茶葉生產仍然是浮梁地區的支柱產業,它對浮梁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租用。厚重的茶文化歷史為浮梁提供了許多歷史遺存,這些寶貴的歷史遺存一方面能夠讓我們更為直觀的回溯歷史,深入的理解和領悟中國的茶葉文化,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構建浮梁茶文化產業集群。[3,4]
1.由茶而生的村落
在浮梁北部地區,其多山、地窄的特殊的地理條件限制了人們的正常種植耕作,但也催生了這一地區對于茶葉農作物的偏好,也使其逐步成為這一地區的經濟支柱,更是推動了歷史上的茶葉生產,為當地的人們創造了極大的財富。古籍曾記述:以末致富, 以本守之。而當地的族譜則詳述了汪光裕掌握了貨物交易的方法……開設了復元祥茶莊,拉動了當地商業及經濟的發展,并促進了當地的交通發展。故此,在浮梁北部地區的茶葉主產區擁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這對于豐富當地的文化底蘊以及旅游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古村落與歷史建筑見證了浮梁茶產業的發展。
2.茶號建筑
清末光緒年間紅茶大興,浮梁茶號也誕生于此時,全盛時期,浮梁地區的茶號超過100家,浮梁紅茶于1911年前后迎來頂峰,該地區的茶號達到了創紀錄的200家。古籍《江西浮梁縣之茶業》記載有:“浮梁之有茶莊, 始于光緒初年, … …在鼎盛時期, 即光緒末年及民國初年, 全縣茶莊, 數達八九十家”。從浮梁茶號的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于紅茶產區,也就是浮梁的西北地區,在這一地區近乎每一個村子都擁有自己的茶號,少則多家,多則幾十。吳莊在《浮梁茶葉概況》曾記載我國清朝中期,茶葉貿易每年能夠帶來數千萬兩白銀的收入,此時的浮梁茶葉生產處于歷史繁盛時期。[5] 程雨亭在文章中曾描寫了當時茶號的番號繁盛景象:浮梁祁門附近的茶號所在星羅棋布,在浮梁北部地區間隔不遠就能看到一間茶號,在山崗山嶺間零星散落著村落,但是在這些規模不大的村落當中都擁有茶號。在浮梁北部茶香古村中仍然保存著大量晚清至民國風格的建筑,同時在滄溪村、江村鄉嚴臺村、石番溪村也能見到許多茶號建筑,其中舉世聞名,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天祥茶號”就坐落其間。
3.茶號標識
浮梁有許多經營茶葉的商號,這些商號嚴格恪守信譽,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也十分看重商譽,這也體現了茶號標識的重要性。古鎮石番溪就是浮梁茶重要的集散地與產區,此地交通便利,能夠通過水路經由九江、武漢直達上海,陸路則能夠經由茶馬古道貫通安徽及周邊地區。巔峰時期石番溪擁有多達24家茶號,這些茶葉經由天津、上海、武漢遠銷歐美國家,對于部分國內茶葉需求較大的外國商人來說,他們干脆在此設立了自己的商號用于購置茶葉。與此同時,也誕生出一部分茶商,其中就包括汪騰蓬,為了能夠辨別產品,當時甚至出現了防偽標識,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的茶葉生產、銷售已經具備現代商業的基本特征。
三、茶文化線路的保護與開發
對于浮梁茶文化產業來說,我們要充分利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6]
1.層次的多樣性。對于茶文化來說,它一方面擁有屬于文化遺產的明清古村落,不同風格的古建筑、古商道,茶號商鋪、茶號印章等,另一方面也擁有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制茶工藝、采茶戲、茶俗等等,通過這些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整合能夠更好的實現對茶文化的弘揚以及保護,推動浮梁經濟的攀升。
2.內涵極為豐富。茶文化歷史悠久,一方面是浮梁地區茶文化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也是極為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不斷的挖掘,讓古代茶文化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在采茶、制茶的同時,讓更多的游客走入浮梁,浸潤在茶文化當中。
3.分布呈現出線性特征。將浮梁的昌江作為分界線,將其與古代浮梁茶文化歷史遺存進行比對就可以發現,浮梁的古代茶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昌江主要流經范圍的西部,與東岸瓷文化相呼應的就是西部的茶文化,而這種呈線性特征分布的文化線路對于開發與保護都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4.需要投入更大的資金去進行維護。相較于瓷都經的正,文化內涵與外延同樣深遠的浮梁茶文化并沒有獲得與之相匹配的聲譽,許多村落以及茶文化遺存并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即便是對于許多擁有一定名氣的歷史文化名村,其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不盡如人意,在發展與保護這一兩難問題上很難做出抉擇,同時保護力量薄弱,當地的居民缺乏保護的動機,這也是浮梁茶文化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與保護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余劍明. 云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現狀與保護 [J]. 中國文化遺產, 2010, 4: 87-90.
[2].雄正益. 保護茶馬古道遺存發展文化遺產事業 [J]. 中國文化遺產, 2010, 6: 78-82.
[3].俞孔堅等. 中國國家線性文化遺產網絡構建 [J]. 人文地理, 2009, 3: 5-7.
[4].吳曉秋. 論貴州驛道文化線路的價值構成-以明奢香驛道線路為研究個案 [J]. 貴州文史叢刊, 2009, 14: 90-96.
[5].單霽翔. 關注新型文化遺產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09, 8: 67-72.
[6].蔡定益. 論明清時期浮梁的茶史茶文化 [J]. 農業考古, 2010, 12: 18-22.
基金項目:
課題編號:GL18138
課題名稱:“一帶一路”背景下浮梁茶葉產業的發展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