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清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基于核心素養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學習地圖的興趣以及識別、分析、記憶與繪制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分析地圖的能力,塑造學生的空間分析與空間思維能力。而等值線圖是地圖的重中之重,學會判讀等值線圖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至關重要。
一、幾種常見而又特殊的等值線圖的判讀
(一)閉合等值線的明顯彎曲部分
山谷和山脊是等高線地形圖中常見的兩種地形部位,也是考查區域地理地形圖中經常涉及的知識。但是,就等高線地形圖而言,山谷和山脊是兩個非常特殊的部位,山谷是指等高線數值向高處突出明顯的部位,山脊是指等高線數值向低處突出明顯的部位。就高考區域地理復習而言,這一知識點可以借助的教學方法很多,以下是我對這一知識的教學設計:
首先,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能正確理解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的由來,教師在圖中分別指出山脊和山谷在實物景觀圖和等高線地形圖中的特征。接著,教師展示一張包含山脊和山谷的實物景觀圖,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地理空間思維進行想象,并繪制出該實物圖中山脊和山谷處的等高線。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各小組展示繪制成果,發表意見。最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繪制進行點評,并結合實物圖總結規律進一步強調,山脊在等高線地形圖中表現為凸向低處,山谷在等高線地形圖中表現為凸向高處。此教學設計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山脊和山谷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理解,也能對“凸高為低,凸低為高”進行復習或者對該口訣的運用進一步延伸教學。
在地理課堂實踐教學中,口訣“凸高為低,凸低為高”的運用廣泛,除了判讀山脊和山谷之外,也能判讀等壓線的低壓槽線和高壓脊線、海洋等溫線和等深線、陸地等高線和等溫線的明顯彎曲部分與兩側數值的大小關系,因此,在判讀閉合等值線的明顯彎曲部分時,意義重大,不僅能準確判斷,而且能為考生節約解題時間。
“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對閉合等值線的明顯彎曲部分數值大小判讀至關重要,那么該如何判斷呢?我認為:首先,進行正確判斷等值線明顯彎曲部分的教學,舉例說明等值線明顯彎曲部分的特殊性,運用等值線一般原理進行分析、教學。接著,對口訣運用實例進行解釋:凸高為低是指等值線如果凸向該類型等值線數值較高處,則彎曲方向比兩側更低,教師畫圖解釋兩側要和中部的數字比較,特別指出兩側是相對于中部而言的。
接著,試圖讓學生分析為什么能得出這一結論,教師總結:自然地理事物中,等值線是漸變的規律,教師運用畫圖法解釋此結論。最后,教師利用南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等溫線彎曲方向再次驗證此結論。此教學尤其要注意在等溫線圖中運用“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凸高應該是凸向溫度較高,而不是凸向緯度較高,學生對高低緯比較熟悉,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有必要指導其正確理解。
(二)陡崖
在教學中,對于陡崖最頂部和陡崖最底部的教學至關重要。我認為,要讓學生有比較好的理解,這一段教學可以運用模型類比陡崖的方法、假設法、啟發式講授法,當然也需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首先,教師運用PPT展示陡崖的實物景觀圖。接著,將講臺面向學生的一面類比為陡崖,并且告訴學生講臺的下面距離海平面還有很大的高度,緊接著,教師在講臺上用粉筆依次畫出200m、300m、400m的等高線(200m和400m均不畫在講臺的最底端和最頂端),教師請學生想象在陡崖處的等高線怎樣繪制。學生思考后,教師請學生在黑板繪制該陡崖的等高線地形圖,教師強調三條等高線在陡崖處重合,不在陡崖處的等高線不重合,并在黑板上繪制陡崖。接著,教師讓學生想象:如果是黑板這一等高線,那么陡崖最底部的最低海拔是多少呢(教師將講臺的等高線擦掉)?
教師運用假設法教學依次假設:(1)最底部可以是50m的海拔嗎?(2)最底部可以是100m嗎?(3)最底部可以是101m嗎?(4)最底部可以是201m的海拔嗎?學生依次回答,教師結合黑板的等高線地形圖,運用等高線地圖的一般規律依次解釋,讓學生明白陡崖最底部海拔要大于100m并且小于等于200m。同理,運用假設法解釋最頂部的海拔要小于500m并且大于等于400m。
最后,帶領學生驗證陡崖高度的計算公式:(n-1)d≤H<(n+1)d。陡崖高度計算的教學要一步一步讓學生理解等高地形圖隱含的一般規律,運用啟發式講授法,學生能對陡崖高度計算理解得更透徹,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局部閉合等值線
局部閉合等值線是等值線教學中的重難點,以下是實際教學過程:通過實例對比局部閉合的等值線與一般閉合的等值線,學生能發現一般情況下,任何一條閉合的等值線的外部都總能有且僅找到一條閉合的等值線圈。但是也會出現特殊情況,在相差一個等值距的兩條等高線之間有一個閉合的等值線圈,這個等值線圈的外部就不能有且僅找到一條閉合的等值線圈,這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況,但是試題中又是常見的情況,因而要重視該內容的學習。
學習此類等值線的方法主要是運用口訣“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口訣的含義是:當閉合等值線圈上的數值等于該閉合等值線圈外兩條等值線中數值較大的那條等值線數值時,就用“大于大的”口訣;當閉合等值線圈上的數值等于該閉合等值線圈外兩條等值線中數值較小的那條等值線數值時,就用“小于小的”口訣。
用假設分析的方法解釋口訣“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例如,在等高線300m和400m之間有一個局部閉合的等高線,運用口訣依次對該閉合等高線的數值進行假設:(1)假設等高線小于300m;(2)假設等高線大于400m;(3)假設等高線介于300m~400m之間;(4)假設等高線等于300m或者等于400m。讓學生依次思考,并依次解釋,根據等高線的規律,只有第(4)個假設是成立的。接著進一步提問:而當等高線等于300m時,閉合等高線內的取值范圍又是多少呢?教師再次利用假設分析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1)假設大于300m且小于400m;(2)假設小于300m且大于100m;3)假設小于300m且大于200m。學生依次思考并回答,教師運用等值線的規律解釋假設(3)是成立的,由此得出“小于小的”口訣。當等高線等于400m時,同理可得出口訣“大于大的”。
二、結語
總之,以上幾種等值線在實際地理事物中是特殊的,卻是考試中常見的,通過學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塑造學生的空間分析與空間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