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文鋒
摘 要:物理學科是的一門基礎課程,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集科學性、實踐性與理論性于一體,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生活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理念,用實驗來豐富物理課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知物理奧秘的欲望和興趣,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深化新課改;實驗教學;科學素養
在初中階段,學生由于諸多因素,對物理學科感興趣的不多,尤其是女同學,感覺到學習物理特別吃力。隨著課改不斷深化,物理教師要不斷深入學習,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我們一線教師深刻體會到,物理課不但要結合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把知識點講透,還要重視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創新意識;通過實驗教學,引領學生探究物理現象,發現物理原理和本質;通過物理實驗,使學生清醒的認識到物理知識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無處不在。從而引領他們遨游在神秘的物理空間,激發學生探知物理奧秘的欲望和興趣。下面結合我個人從教物理教學十幾年來談談個人的幾點想法:
一、首先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課前,教師要理解教學目標,認真備好課,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實驗時設定合理的問題進行提問,課前充分準備。課堂上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要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實驗掌握物理規律,重視對學生自主觀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課后,教師要對自己的講課過程進行反思與自我評價,合理布置課后作業,增加操作性作業,課后作業能讓學生自發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多結合生活案例,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新課改也倡導物理教學從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用自己的視角感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通過課堂和生活的結合,使學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課堂學習能夠解剖生活中的物理原理,驗證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實驗課上,教師要引入生活現象,通過實驗,探索物理奧秘,揭示物理規律,再反過來看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引導學生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學到的知識以及道理,進而真正掌握物理這門科學。我在講“機械在生活中的運行原理”這類知識的時候,就讓學生發掘生活中常用的器械,都運用了哪些物理原理,探討這些物理原理在生活的器械中起到的作用。再如:“光的反射”,我就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平面鏡成像現象,通過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解開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三、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動手實驗,激發學生探索熱情
傳統的實驗教學是教師做,學生看。很多實驗現象學生根本看不清,甚至看不到,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動手做實驗的機會,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動手實驗,教師的任務只是引導、協助和點撥。例如:做“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演示實驗時,我讓學生動手實驗:①每人準備一張紙條,平放在嘴的下方,向紙條上方吹氣,先猜想紙的運動情況再實驗,紙會克服重力向上飄;②將乒乓球放入到漏斗中,將漏斗正放,用力通過漏斗吹乒乓球,猜想乒乓球會怎樣再進行實驗,乒乓球沒有被吹出去:實驗完畢后師生討論,很容易得出結論: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壓強越小。這樣就使學生在“動手中思考”“思考中探索”,學生的思維潛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
四、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物理教材中有多處設計實驗的內容,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這種變化,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例如:電學部分,開始先做“串并聯電路電流關系”的實驗,隨后又做“串并聯電路電壓關系的”實驗,這個實驗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模仿前面的實驗步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在傳統實驗的基礎上還應有所創新,例如“測小石塊的密度”實驗,需要的器材有:天平、量筒、水、小石塊、細線。實驗步驟為:①用天平測出小石塊的質量m;②將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體積v;③用細線將小石塊拴好浸沒在量筒中的水里,讀出體積v';④根據公式ρ=m/V'-V計算出密度。在此基礎讓我們可以改變實驗器材,可以將實驗器材改為:天平(無砝碼)、燒杯兩個、量筒、水、小石塊、細線。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再次設計實驗步驟。這些實驗的開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的培養。
五、利用身邊物品做實驗,讓物理實驗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生活中有許多廢舊物品,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很多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些時候就可以當儀器做實驗,一些簡單易行的替代性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一些物理規律及物理現象。例如:我利用礦泉水瓶啟發學生做很多的物理實驗:①浮力產生的原因;②光的折射現象;③探究聲音的音調;④液體壓強的特點;⑤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等。例如,我利用紙盒和凸透鏡做成“照相機”;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用輸液管和木刻度尺制作U形壓強計等。在講授“慣性”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慣性現象,我會帶領學生們去做加速跑、減速跑的實驗,會用玩具小汽車再現發生交通事故時慣性帶來的危害,強調乘坐汽車時系安全帶及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讓學生利用身邊材料呈現物理現象,使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內容,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如果把物理知識比作“魚”,那么研究物理的方法就相當于“漁”了,給學生“魚”不如教會學生“漁”。物理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科學實驗。因此,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實驗方法研究物理問題至關重要。課堂上不好理解的問題,如:托盤天平物碼倒置的讀數問題;不規范的串、并聯電路的識別問題;電路變化中的安培表和伏特表示數變化問題等,只需動動手,做做實驗即可輕而易舉的解決。久而久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學生掌握了這些科學的研究方法,今后一旦碰到相似或相關的問題,就能自覺地將頭腦中的信息反饋出來,從而順利解決問題,甚至產生發明創造。總之,教育既不贊成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的題海戰術,又反對只顧少數優秀生的難題突破。因此,物理教學要緊扣新課程標準,從典型的基礎入手,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創新意識,讓他們在實驗中感知,在實驗中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立強.談如何運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9(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