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沙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更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重視的內容。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思想政治;環境保護
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自身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思想方面的講話精神的同時,還需要把相關思想傳達給單位中的人員,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讓中央的精神真切的落地。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時候,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致力于現代化的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有效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可以改善民生,增進群眾福祉,還可以讓人民群眾公平享受發展成果。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需求也在升級。他們不僅關注“吃飽穿暖”,還增加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更加關注飲用水安全、空氣質量等議題。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目的在民生,也是對人民群眾生態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政府應當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既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綠色福利,也造福子孫后代。
一、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
1.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解釋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和社會存在的物質條件,“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人和人類社會而存在并且是人的生身之母,是人和人類社會產生的根本。人應該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長。馬克思視外部自然界為人的無機身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的前提,人類必須與自然進行人道的交往,否則就會損害自己的無機身體,破壞自己生命的自然基礎。
(二)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認為人類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長期分化的產物,因此可以說,人存在于自然界,人的生命和生存發展時刻也不能離開自然,對自然界有著天然的無法擺脫的依賴性。馬克思指出,人有兩個身體,一個是他的有機身體,一個是無機身體。他形象地把大自然比喻為人的“有機身體”(即血肉之軀)之外的“無機身體”,認為“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庇纱丝梢?,自然界不僅僅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資料,而且人類的精神財富都是大自然賜予的。如果沒有大自然,那么人類必將一無所有,必將面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生態文明內容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人類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保護環境的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實現了發展理念的新提升。習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社會和諧,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對“兩座山”關系的認知,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只要經濟發展,產生GDP,就不去過多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重問題。第二個階段,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開始注意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還只是就生態談生態,并沒有從全局的高度認識這個問題。第三個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財富,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科學破解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深化,是對我們黨發展理念的又一次重要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生態文明內容對文化建設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既交叉又重疊。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必然涉及到處理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其提供更大更廣闊的空間。從內容上看,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二者有一定程度上的重疊。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包括綠色生產理念,綠色消費觀念等,成為文化建設的推進向導。為了提高生態環境危機意識,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必要性,并在尊重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以優化資源、能源供給,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改變不合理的物質主義的非理性消費模式等多樣性的有效措施,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四、總結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管有多么艱難,我們都不可猶豫、不能退縮。只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打贏這場攻堅戰,才能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v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中國現代化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空前偉大的?,F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總額不到十三億,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實現了現代化,就會把這個人口數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因此,中華民族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央視網.2018年05月21日
[2]薛小榮(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中國網.2018年10月07日
[3]季凌宇.總體性視閾下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