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藝術的創造,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有其特殊的價值,即它們的社會功用。裝飾雕塑不同于純藝術雕塑,它是根植于人們生活空間中的藝術品,對于設計者來說,裝飾雕塑的設計必須要能為社會起到一些作用,它的審美、認知、教育等功能對社會的影響顯而易見,研究裝飾雕塑的社會功用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從觀者角度出發來進行設計創作。
【關鍵詞】裝飾;雕塑;功用;審美
引言
“裝飾”——裝者,遮掩弊陋;飾者,敷設文采也。由此可知,用美化的手法來修飾物體的外在,使之更為美觀,此為裝飾。所以說,裝飾藝術品就是那些在物體的表面附屬的具有美化功能,同時使受觀賞者身心愉悅的作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審美水平的日益提高,大眾對于生活空間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中,建筑、道路、綠地、路燈、座椅這些所能看到的物體,在這個特定環境中都具有一定的職能。裝飾雕塑作為裝點人們生活環境中的藝術品,是城市文化具體有形的載體之一,對于文化生活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在主要職能有審美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
1審美及調節功用
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說:“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才叫做美”。嚴格地來講,一門藝術只有在真正的美學意義上完整而系統的體現出其表述及審美的方式,才能最終確立它的獨立地位。
裝飾藝術由于其獨特的形體美,加之具有裝飾空間的屬性,所以形成了自身的裝飾美。所以裝飾雕塑的社會功用最基本、最主要的就是審美的功用,其他社會功用只有在審美功用的基礎上才得以發揮。它是以美的形式作為載體來傳感群眾的。古往今來,那些充滿美感的藝術作品,總能以其優美的藝術形象感染著世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所紀念的對象可能已經逝去,所承載的觀念或許早已過時,但是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它會被永遠地流傳下來。比如希臘雕刻家米隆的作品《擲鐵餅者》,現在我們或許都已經不記得那位在運動會上有著杰出表現的擲鐵餅者姓甚名誰,而米隆卻以其深刻而精湛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這位男青年在擲鐵餅的過程中最具表現力的瞬間,以及人體的美和運動瞬間產生的力量感。
現今,我們的生活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大大加快,完成一棟高樓的速度已然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湖南長沙的新方舟賓館從搭建到裝修結束僅僅用了六天,隨著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效率和便捷,我們的城市環境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復雜,到處都是高聳入云的大廈,高架橋上冗長的車流,來去匆匆神情凝重的上班族,總能使人感到莫名的壓力,而空間中的裝飾雕塑能用自己獨特的節奏來打破或緩和這種環境。它是人與建筑環境間很恰當的媒介,能起到在環境中各種精神壓力的緩解和調適作用。
裝飾雕塑在環境美化中也發揮著重要的職能,它通過材質、造型、顏色、表現手法的差別,不僅向人們傳達著視覺美感,同時也彌補著周圍環境空間設計的缺陷與不足,營造出更好地環境空間,使之周圍空間更具有審美內涵。它在潛移默化中以藝術的趣味去影響公眾,陶冶著公眾美的情操,培育著公眾的審美情趣,提高著公眾的審美格調和文化素質。
2 認知功用
作為文化的構成部分,裝飾雕塑同時也代表著本區域的文化。“藝術反映生活”指出了藝術的意識形態性質,無論任何表現風格的雕塑作品,它都有其相應的現實基礎,必然會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現實生活的某些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認知價值。我們今天就是憑借著前人留下來的豐富的藝術文化等形象的歷史,生動地認識我們祖先的生產、生活以及思想、奮斗等,可以從中感受到當時的人民賦予作品的情感,了解到他們的對生活的期望、對未來的幻想和追求。
早在古希臘時期,雕塑就作為文化和文明的象征立在建筑、花園等公共場所,它凝聚著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能體現出時代歷史、市民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是一個城市精神的最直觀表現,我們的考古學家正是通過這些文化藝術遺產來了解著先人的生活與思想。現在隨著城市建筑規模的增大與延伸,以裝飾雕塑來裝點環境空間的做法越來越多,它既可以反應出環境空間的性質功能,也能表現出空間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
北京金融街是中國金融業最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區之一,上圖是兩個金融街內的裝飾雕塑,無論是把古老的算盤和現代的計算器結合做成的抽象雕塑,還是金屬質感的古代貨幣符號的金融街街口標志雕塑,都向大眾展示著一個信息,這里是和金融業相關聯的,這就是裝飾雕塑所傳達的認知功能。
3教育啟發功用
裝飾雕塑的教育職能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流動空間的紀念裝飾雕塑,如在北京地鐵站安置的反映地段歷史風貌的裝飾浮雕,它的主要表現內容是人對自然的征服,時代的發展,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表現的是整個城市的精神風貌,這類雕塑具有很強的精神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另一類是公共休閑娛樂空間的雕塑,它們具有較強的普及性,每位市民和觀光游覽者都可以自由往來于這個環境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對傳播文化和提高民眾文化藝術修養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使觀者得到身心的陶冶是藝術的重要的美育功能,裝飾雕塑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與大眾貼近的親和力,對人民的審美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優秀的雕塑作品與受眾之間可以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良好的美育提升了居民整體的審美水平,而審美品位的提高,可以為新的城市雕塑藝術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歐洲的環境藝術水平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與一直以來歐洲良好的藝術氛圍是分不開的,大眾在其中耳濡目染,更容易創作出良好的藝術作品。
由于裝飾雕塑藝術從一開始就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制作的。設計者在作品中表達的不僅是自己的個人感情,更要考慮到是否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正像高爾基所說的,“任何藝術,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都有一個目的,就是啟發人的某種感情,養成他對生活中某種現象的這樣或那樣的情感。”這種一致性就賦予了雕塑藝術社會啟發的功能,使它成為聯系群眾的精神細節。
漢字是上古時期個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也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直到今天漢字仍然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隨著信息網絡的聯通與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我們的表達方式已經不局限于用傳統的文字來表達,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用外文來進行日常的交流,在中國,原本外國的節日氛圍大有趕超中國傳統節日的勢頭,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發展趨勢,上圖的漢字雕塑,造型簡潔美觀又富有文化氣息,有著中國文化獨具的特色和民族風采。這就是裝飾雕塑所發揮的教育功能,通過它,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祖先智慧的體現,和中華源遠流長的文化,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職能。裝飾雕塑應是人們精神的食糧,引起觀賞者精神的共鳴和思想的啟示,培養起大眾對文化與環境的熱愛,聯系公眾的民族情感,培養公眾的愛國意識。
4結束語
一般來說,在社會政治、經濟、道德的矛盾尖銳問題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問題的時期,藝術作品的認知、教育的功用就會受到重視和強調。如我國 “五四”以來的革命新文藝等,具有深厚的社會歷史內涵和突出的認識、教育等功用。在社會關系相對緩和,生活經濟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人們對于藝術的敏感性會增強,對藝術品的需求也會變高。藝術品的審美功用會更受重視。因此,裝飾雕塑社會功用的發揮要受到藝術欣賞水平、生活條件、文化素養等相應?條件的制約。
參考文獻
[1]王鐵城、劉玉庭.裝飾雕塑 [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12
[2]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09
[3]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系編.裝飾雕塑設計 [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
[4]徐永成,戴秋萍.裝飾雕塑與居住區環境的融合研究 [J] .藝術傳媒.2009-11
作者簡介:王靜(1988-),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碩士研究生,鄭州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