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的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來講,也是必不可少的奠基階段,當今時代在飛速前進,我們要給孩子一流的教育,讓他們成為杰出的新一代。我們都知道,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尤其是我們幼兒園教師,孩子們是最純真的,幼兒園教育是基礎的基礎。我們要引導學生培植厚重的人生智慧,這是幼兒園教育的“根”和“本” 。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幼兒的教育階段越發的重要,幼兒園教育階段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經階段,對幼兒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培養幼兒形成良好品質和習慣的主要途徑。根據相關研究的結果顯示: 幼兒時期是兒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而單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這一方面來看,年齡越小的兒童其心智越單純,各個方面的可塑性也更強,更加容易接受各種基礎的生活習慣塑造,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更加有助于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本文以此為主要理論依據,結合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狀況,對幼兒時期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進行簡要的探討,希望能得到一套簡單、實用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教育;良好生活習慣;教學方法
美國著名教育家———凱恩斯的一句名言說的好:“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綜合素質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培養、自主個性的形成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兒時期形成的各種習慣往往會伴隨學生一生,并使其受益終身,同樣的道理,壞習慣一旦形成,也需要更多的經歷進行校正,反而影響其他的教學效果。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還需要仔細斟酌教學方法,尋找一個適用性強且較為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
一、從實際出發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
幼兒的天性就是貪玩好動,所以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的原理,根據幼兒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教育。幼兒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特別是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應當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結合幼兒在心理發展方面與行為發展方式的特點,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設計出盡量符合幼兒生活實際特性的方法。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良好的生活習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無論是幼兒園的生活制度還是幼兒的自我服務都不能過于著急,要用合理、規范、科學的方式進行指導。因此幼兒教師應當耐住性子,從實際出發,在生活中的小細節中培養幼兒生活上的良好習慣,比如在幼兒集體用餐時,教師應當讓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吃飯方式,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挑食,更不能浪費食物,同時還應當文明就餐,不應在吃飯時大聲喧嘩、打鬧等。從生活實際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幼兒教學中最實用、最有用的教學方法。
二、形成科學的生活制度
在幼兒園中新入學的新生對新鮮事物經常報以畏懼的心態,害怕與他人交流,所以幼兒園的教學制度一定要符合幼兒時期的心理狀態,幼兒園管理者需要制定一套專門服務于新生的管理制度。讓學生在幼兒園生活一開始就明確地認識到什么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什么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對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及時的糾正。而面對不良的生活習慣,教師切忌簡單地口頭批評教育,而是應當通過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形式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使幼兒在行為上形成正向的意識。教師在幼兒階段的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為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正是因為如此,教師才應當保持好自己的良好形象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讓學生有一個能夠學習的榜樣,從而起到“言傳與身教相統一”的教學效果。幼兒園在幼兒良好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應當起著一種“圖騰性”的作用,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之中掌握良好的生活習慣,了解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產生正確的三觀與是非觀念,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通過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幼兒生活的環境與幼兒的生活習慣教育真的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同時幼兒接觸到的其他人,比如教師、家長甚至好朋友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幼兒的習慣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些外在因素與家庭環境對幼兒生活習慣的影響,積極與幼兒的家長尋求合作,一起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大化發揮教育環境的“隱性價值”。教師可以嘗試以幼兒日常接觸的玩具、圖畫、手工工具等內容作為切入點,從物質環境的角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在精神角度,教師可以利用好幼兒的“從眾性”,以組織集體活動的方式為學生灌輸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乖孩子飯前要洗手”“乖寶寶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孩子能夠自覺地收拾玩過的玩具”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教育類卡通片的教育作用,利用播放教育卡通片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也是一種以環境來塑造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經典范例。
四、通過家園合作的形式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個十分輕松就可以實現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起來合作完成,所以學校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也是讓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教育策略成功的大前提。為此,教師可以在一下幾個方面做努力:首先,讓家長做孩子的榜樣。學校與家長之間可以形成一個有效溝通的“聯盟”,利用學校先進的教育資源與教育觀念來幫助家長接受新的教育手段,讓幼兒獲得更加科學的家庭教育。其次,教師還應當讓家長在培養幼兒習慣的過程中充分起到監督作用,發揮好家長的職能。在教育實踐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幼兒能在學校保持良好的習慣,可是在家中卻任性妄為,而這主要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所以教師應當主動聯系家長,尋求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同步,讓家長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五、結語
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如此,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如此。教師應當把握幼兒時期良好的教育條件,幫助幼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學生未來的道路打好基礎,這既是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也是對學生,對家長負責的態度,更是幼兒教育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鄭三元,管瑋瑋.幼兒園生活事件的教育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13(01):15-18.
[2] 吳婷婷.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