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已為眾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視。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進行教學。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講“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教學提問的歷史極為悠長,它對教育的發展始終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課堂提問可以培養與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可以培養與發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它是加強師生之間信息交流,使教師能根據反饋適時調整工作,從而能有效控制教學的一種手段。課堂提問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呢?
提問要有針對性。課堂提問應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水平、知識結構基礎。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一般而言,提問的難度衡量標準,依據教育理論,難度值在0.3-0.8之間為宜。(0為極簡,1為極難。)當然,適度拔高難度,“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式的提問最能起到好的效果。
提問要注意適度。不能過簡,不能過繁。常見過簡提問的表現形式有填空式提問,答案書上寫的清清楚楚,學生只需現摘即可。選擇式提問,教師提出的是“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學生回答,只需擇其一端,不假思索即能回答。過簡的提問,起不到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作用。過繁是指教師對問題不加選擇,巨細無遺,搞繁瑣哲學,學生從提問所得到的,是混沌一片,把握不住學習重點,因而也就難以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
提問亦不能過泛,不能過散。提問過泛,往往出于思想方法的簡單化。例如,有教師在教學《我的老師》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本文是怎樣體現形散而神不散的?”這樣過泛的提問,會使學生不知從何答起。為避免過泛,對于較大的問題,應化大為小,設計階梯,逐步發問,比如上述問題,可以設計成這樣:本文一共寫了幾件事?線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把這幾件事用線索串聯起來的?又如《故鄉》的提問設計:本文重在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通過這樣階梯式的發問,就不難領會本文在立意、組材上的特點。
過散是指教師的提問事先缺乏準備,只是臨時想到什么問題就提什么問題。這不利于對知識的系統理解與整體把握,教師提問,應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學生在答問中出現了意見分歧,教師還得對此作出明確的認識結論。
提問要有層次性。就是要求問題涉及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繁,體現一定的坡度這一規律。教師提問的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智能,但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大搞高難度的題目,使學生望“題”興嘆,視為畏途。設計好層次,循序而漸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知識的遷移中完成了新問題。教師提問的層次性,是啟發學習思維的最好途徑。例如看圖學文《三味書屋》,在初讀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內容,找出重點,設計如下問題:
①哪些段落是描寫畫的內容?其余段落各敘述什么內容?
②想一想,這三節內容哪些是課文的重點?
③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敘述三味書屋的陳設的?
④課文介紹了一件什么事寫魯迅勤奮好學的?
以上四個問題由淺入深,起到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與中心的作用。
引導式提問是最具啟發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引起新舊知識的聯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特級教師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課時的提問:“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魯迅先生在他所寫的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么最喜歡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個藝術形象的呢?當我們讀悲劇時,眼淚一般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可是,我們讀《孔乙己》,眼淚卻流不出來,這又是為什么呢?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孔乙己》小說所寫的悲劇,究竟是哪一種悲劇呢?”這樣提問便形成使學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孜孜以求,加速思維。
結尾可用聯想式提問。課文拓展環節,宜用聯想式提問,合適的提問設計能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這樣提問:
①當小孩揭穿騙局時,假如你自己在場,你會怎么做?
②想象一下,這個皇帝游行完畢回到皇宮會采取什么行動?
提問也要面向全體,防止急躁。課堂上問題一經提出,總得給予考慮時間,在全班學生都思考的基礎上,再叫個別學生回答,并引導全班進行評議。那種先指名后提問或提問總是偏向少數程度好的學生的做法,是不利于全班共同提高,發展的。再者,提問時,教師的語速要放慢,盡量把問題說得簡而明,學生答問時,不宜插問追問,以免學生緊張。如果是系列問題,切忌一個問題尚未作出結論,就又提出另一個新問題,以致攪亂學生的思維,結果哪個問題都解決不了。對差生的回答,亦應耐心聽取,不能抱以皺眉、冷淡或不耐煩,以免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
課堂猶如舞臺,只有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舞臺才不會上演一出獨角戲。課堂有效提問,正是那把開啟精彩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