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摘 要:機械基礎理論課程是我校所有機械專業學生必學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既能培養學生創新設計理論能力,又能鍛煉學生在機械的安裝維護保養調試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但目前如何讓課堂教學更高質量的完成已經成為了一個難題,機械化理論課堂的多種評價體系的設立將會如何進行?本文將對此進行簡單的闡述和分析,希望會有所幫助。
關鍵詞:評價體系;教學改革;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創新原理
評價體系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考核與檢查,平時作業包括課內、課外的各種教學活動和任務,通過考核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綜合知識技能的運用,從而有利于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
這就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滲透以及教育模式的改變,在實際應用中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主要針對機械基礎理論課堂的多種評價體系展開討論。
1 學習效率評價體系的建立
1.1 考核模式
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通過各種不同的考核形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獲取知識、學習新技能、職業的選擇等方面都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幫助。
1.1.1 階段性考核評價
在機械基礎理論課堂中采用階段性的考評方式,將學習目標的評價與學習過程的評價相結合,將理論與實際一體化,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利于教師進行更好的教學分析。
1.1.2 多元化的評價分析
在機械基礎理論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提問、學生的作業情況以及平時的測驗成績,實踐教學中的感性等情況,對學生進行綜合行的評價,可以更好的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
1.1.3 在實踐中不斷的分析、解決問題
教師應該不斷地鼓勵學生在學習和應用上所產生的創新思維。
1.2 學習效果的考核要求
機械基礎理論課堂的重點考核內容是學生對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運動特點的理解以及掌握情況。本課程的考核主要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1.2.1 了解
要求學生對機械基礎理論課堂中涉及的專業知識有簡單的理解和一般的認識。
1.2.2 熟悉
在了解理論知識的前提上更好的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比較完整的理解。
1.2.3 掌握
通過對專業知識的了解與熟悉,學生已經對本專業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學生對基本概念、運動特點等重要基礎課程結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才會更好的掌握機械基礎理論課堂所涉及的知識,并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使用它們。
2 培養目標——綜合能力的培養
良好的培養目標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可以更準確的反應教育的本質。
2.1 社交能力
機械基礎理論專業所培養的更多的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型人才,他們注重的不僅僅是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還有工作中所需要的操作和組織能力以及生產的現場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除此之外,要想在工作中快速發展還應該具備善于處理、交流和使用信息,他們是一種復合型人才。
2.2 專業能力
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進行人才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確定培養目標與培養計劃,明確在機械基礎理論課堂學習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以及專業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明確學習目標,將教學內容即使的進行更新并不斷的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做到因材施教。
2.3 方法能力的培養
在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而是他們學習方法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
2.3.1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更好的為學生梳理學習的自信心。
2.3.2 讓學生學會自主預習,不做無準備的事情,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制定預習目標,發布預習題以及思考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看書,在上課過程中抽查并提問,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督促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并養成這種學習方法。
2.3.3 聽課方法的指導
教師應該處理好聽課與筆記之間的關系,避免學生因為筆記的記錄而耽誤聽課,要以聽為主,以記為輔,推動思維的積極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動腦思考問題。
2.3.4 復習方法
通過記憶曲線的講解,讓學生可以掌握遺忘規律,及時的展開復習,可以更好的避免知識的遺忘。
3 結論
機械基礎理論課堂的多種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更好的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實踐證明重視教學體系的改革,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質量也會明顯提高。
高質量實驗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和工作能力,這對教職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扎實的進行改革就會為國家提供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艷,趙逢禹.大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 203.
[2] 張世波.翻轉課堂實施的本質與要素分析[J]寧波 教育學院學報.2017 1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