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現階段的城鄉發展建設之中,由于城鄉之間的發展距離相差較大,導致一系列的遺留問題較多,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以及發展問題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廣泛關注,逐漸對于鄉村保護和鄉村治理方面逐漸的重視了起來,從過去最初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到現在的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同的發展時期,國家對于農村的發展問題都會根據當前社會發展階段的需要做出相應的戰略部署。本文以魯南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在融合當地自然元素的基礎上打造魯南特色美麗鄉村建設,展現魯南鄉村獨特風采。
關鍵詞:鄉村特色;傳統民居;鄉村振興;美麗中國
當前我國 “美麗鄉村”的發展建設狀況當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狀況差異巨大是當前最突出顯要的問題。農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是需要補齊的短板,在前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重視,農村生存環境差和貧窮落后的面貌導致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當中,大量的耕地閑置無人耕種,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并且當前鄉村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或是醫療體系、養老等問題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通過總結現有對農村的研究發現,多集中在生態節能技術、特色鄉村建筑的保護、發展旅游業等方面。對于改善鄉村實際的生活狀況和增加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另外一方面對于鄉村的形式和格局的變化發展等方面的系統研究比較薄弱。
目前全國各地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是大多只是在“美”上面做文章,對于改善農村的現狀并沒有多大的幫助。本文通過對魯南地區的地形地貌和風土人情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與分析找出適合魯南地區鄉村建設的方案,以期為魯南地區鄉村建設工作提供理論依據。魯南作為山東省的南大門,包括五個地級市:臨沂、棗莊、菏澤、濟寧、日照,下轄43個縣(縣級市、區),總面積占山東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魯南人口稠密,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魯南地區資源豐富,以煤炭為主,地形以丘陵地貌為主。廣義上的魯南地區包括:濟寧、菏澤、棗莊、日照、臨沂,狹義上的魯南指:臨沂和棗莊地區。(日照屬于魯東;濟寧、菏澤屬于魯西南)魯南地區多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魯中南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主要根據地,包括沂蒙山、孟良崮、抱犢崮等,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另外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少,且發展步伐緩慢,經濟水平不高,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原始村落建筑大多數得以保留下來,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的具有濃郁的魯南歷史文化特色的自然資源。
通過對魯南區域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歷史人文的分析可知魯南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可供鄉村振興工作開發和利用。把現有的紅色文化與當地鄉村相結合進行美麗鄉村的建設,有利于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并且能有緩解當前鄉村建設趨于城鎮化、單一化的局面。通過特色鄉村民宿、果蔬體驗式采摘園、農副產品加工等方式實現產業的振興,帶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魯南地區鄉村民居的造型形式保留傳統的區域建筑特點,這些建筑是魯南地區人民有意識、有目的的將不同的元素整合創造的結果,造型的樣式不是單純的為了美而美,而是受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例如在魯南地區民居的建設有著自己的原則,在過去的一些時間里受到傳統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認為房屋的地基越高就代表著這家人在村里的地位就越高,所以在建筑自家的房屋時都會盡可能的把自家的地基建的很高。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首先山東南部地區多丘陵地帶,村落一般會在山腳下依山而建,一般情況下村內都會有河流穿過,在雨季來臨時通常大雨會持續一個星期左右,河里的水因此會暴漲,如果民居地勢低或是房屋地基比較矮的話,家里很容易就會被水淹,因此在建房時會有意的抬高自己家的地勢,防止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這也就形成了魯南地區民房的建設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景觀。
鄉村景觀的建設是對鄉村進行改造,體現鄉村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對魯南地區鄉村景觀建設時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環境,并且充分的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以及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設計。在建造的方式上最大限度的就地取材節約建設成本,使用當地的鄉土植物來營造鄉土氛圍,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區域特色又減少了鄉村建設的成本。
魯南地區的鄉村改造是在整體上綜合的建設改造,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整治、村民居住環境、地域文化特色、經濟收入等,通過這些方面建設有特色的鄉村環境、鄉村景觀、鄉村文化,讓鄉村充滿“鄉愁”,本質上區別于城市,營造一個識別度高且有歸屬感與認可感的鄉村。通過對鄉村整體環境、住宅、經濟、生態的整治,通過空間功能的轉化與更新,重新使建筑物盡其用,讓原本打算放棄鄉村生活的村民重新喜歡上鄉村緩解農村人口流失問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循序漸進的帶動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鄉村的振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的“中國夢”。
結論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鄉村的選址布局不斷地在發展和完善,在規模的大小、整體的布局以及縱橫章法都有來龍去脈。一般來說,鄉村的選址會在適宜居住和適合生產勞動的地方順勢而建,擁有適合耕種的肥沃土地、良好的氣候環境以及生活和勞動必需的水質條件。所以,在進行美麗鄉村改造時要充分利用鄉村特色,讓鄉村更具地方性特色,而不是“千村一面”的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鄉土中國/費孝通著.-3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2
[2]村莊的記憶、輿論與秩序/陳文玲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0
[3]后鄉土中國/陸易龍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ISBN978-7-100-13014-1
作者簡介:
張坤(1993.5-),男,漢族,籍貫:山東棗莊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