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東
摘 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資源豐富,數量和種類繁多,傳統的保護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非遺”數字化保護對當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來說尤為重要。數字化技術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通過“非遺”資源數據庫建立、數字化“非遺”平臺推廣、數字化“非遺”傳習所構建,不只是“非遺”的一種存儲、展示、宣傳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真正發揮確保“非遺”生命力的作用,是科學、高效實現“非遺”保護與保存的重要新途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遺產保護
0 引言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的建設,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大流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威脅,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或瀕臨消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活態性保護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而數字化保護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開發與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創造了新的技術和物質手段,形成了新的保護方式和路徑,從而推動了社會公眾更廣泛享有人類文化遺產。
1 國內非遺研究現狀
從發文機構角度分布統計,發文數量較多的科研機構大多集中在廣東、北京、湖北、山東、重慶等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的區域。從期刊來源角度分析,相關論文遍布幾乎所有類別期刊,說明非遺研究已經進入人文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視野。從發文地區角度分析,發文地區的研究力量主要取決于學術機構與城市經濟實力。除此之外,發文地區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圍也起到一定作用。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式的幾種優勢
2.1數字化保護方式是一項“搶救性”轉錄工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根植人們日常社會活動中。2005—2009年的全國第一次非遺普查留下了大量的各類檔案,建立了以文字、照片、錄音、錄像等多種形式記錄下來的“非遺”資源檔案,收集了一大批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珍貴實物和文獻。以徐州地區為例:全市共普查登記“非遺”線索47055條,調查統計代表性藝人44744名,普查記錄的文字資料共有847.9萬字,拍攝照片達20075幅,錄音761.7小時,錄像601.5小時,收集的民間作品、實物共8593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彌足珍貴的傳統檔案不能及時轉化成數字化檔案予以保存,有可能若干年后,這些用傳統手段保存的普查資料將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普查成果失去意義。徐州地區目前已有2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1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離世,當時普查所拍攝的錄像資料由于沒及時轉化成數字化資料,導致10年后的今天我們想復原其代表性作品和所掌握的技藝,已成為了人去藝絕的遺憾。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式是一項“搶救性”轉錄工程。
2.2數字化保護方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完整保存
2005年以來,隨著國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國家+省+市+縣(區)4級保護體系以來,全國各地出現了申報的熱潮。一些具有歷史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名錄體系成為突出政績、提升文化底蘊的象征,而后續的保護工作則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和持續工作熱情。相比較申報時的熱火朝天,后續的保護、傳承工作大都虎頭蛇尾,停滯不前。隨著越來越多傳承人的年齡逐年增大,傳承群體后續乏人等原因,寶貴的非遺資源隨著歲月的流逝受到了損害和遺失。通過掃描、攝像、攝影等數字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及代表性傳承人精湛技藝,可以更完整、安全。
2.3數字化保護方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保存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傳承人技藝、項目文獻資料、器物作品的記錄工作,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存保護,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序、不斷發展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式,首先要確保不論是口述史,還是紀實性記錄,都要真實、準確、客觀地反映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一旦運用數字化手段采錄、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今后將成為歷史文獻供后人調查研究;其次通過數字攝影和錄音、二維或三維掃描、全息影像等現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將聲音、畫面、基本內容、主要特征、傳承譜系等全方位展示,既可以真實、完整、動態地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技藝特征、表現手法或唱腔、動作等,又可以為后人學習傳承、復排展演提供珍貴的資料。所以說,對于現在仍有生存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數字化為它們提供了傳承、發展的真實的資料依據;而對于已經失去存在基礎的、即將消亡的“非遺”項目而言,數字化的精準記錄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一種“記憶”保存。
3 新時代下的非遺數字化傳播
多數非遺保護政府機構在利用官微開展工作時,渠道上不夠重視,定位上不夠明確,功能利用上缺乏深度與廣度,運營監管上不夠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改善策略主要有:整合資源,構建立體的傳播渠道;明確定位,提高官微的運營水平;用戶至上,豐富傳播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完善,加大官微的監管力度。
4 未來展望
非遺數字化研究,應該在現有數字人文項目調研的基礎上,加強對不同非遺項目數字化技術的選擇與采納問題的研究,實現技術與非遺數字化項目的最優匹配;加強對非遺數字人文技術應用的研究,一方面促進對VR、AR、3S等現有非遺數字化中已有應用但并未廣泛應用的技術的應用研究;另一方面,尋找與研發新的可用于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的技術,借鑒其他學科知識,廣泛嘗試與創新;加強對非遺數字化資源的共享與利用狀況的實證研究,如不同數字資源的語義異構與互操作問題,同時關注國內外最佳案例的分析與探究,以促進非遺數字化成果能被更好地傳播與接受。
5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復雜,通過數字化保護方式完整、活態、準確地記錄“非遺”資源的全貌,是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保存的重要途徑。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以數字化方式“活起來”,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
參考文獻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