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東
摘 ?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往往發現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卻昏昏入睡,這樣的教學效果根本談不上有效。多年來,以有效教學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改革,這些改革的實施模式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卻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充分調動學生所有感官,讓學生“動”起來,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參與教學活動。下面談談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引導學生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動“人”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學生按2-6人一組分成若干小組,并讓學習好、熱心負責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各學習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在互助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課堂中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各自的意見。這樣不僅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也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對那些個性特征、能力水平、知識結構、學習進度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學生來說,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模式彌補了教師不能一對一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了“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目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自然就“活”起來。
二、合理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腦”
讓學生動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重要的是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而啟發學生動腦。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現象中提出問題,如,為什么雨后天晴會形成彩虹?為什么熱水瓶灌滿水后一段時間瓶塞不容易拔出?教師也可以有意識設計一些有趣的、有啟發的、能激發學生動腦筋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斷完善問題。如,通過串、并電路的實驗,學生發問:一節干電池能使小燈泡發光,兩節干電池并在一起,燈泡沒有變亮。為什么?通過這些有趣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思維碰撞,漸漸地愛上物理。
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動“眼”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現來的。所以,物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動“眼”去觀察常常“視而不見”的物理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是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觀察作業。二是做好演示、分組實驗,有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如,在引入“大氣壓”的概念時,我要事先準備好一個鋁皮制的易拉罐,在易拉罐中灌入少量的水,再用酒精燈給易拉罐加熱,待罐口出現白霧時,用橡皮泥迅速堵住罐口,撤去酒精燈,讓易拉罐自然冷卻,隨著一陣“滋滋”的聲音,學生看到易拉罐被急速地壓癟了。這般驚奇的實驗現象震撼學生的心靈,學生異口同聲地問“為什么?”這時就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易拉罐周圍存在什么?是誰給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學生很快就能知道是看不見的大氣有如此大的壓力。三是收集有關物理知識的圖片、視頻和音頻,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其呈現于學生眼前,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無處不在,物理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活中。
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動“心”
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因此,教師必須時刻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情境,吸引學生,把學生引入課堂中。比如,在上電學第一節課時,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拉上窗簾,忽然“停電”讓學生認識到“電”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通過打開燈、電腦等電器,讓學生切身感受電器的能量轉化。又如,在上重力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王亞平太空授課時處于失重狀態情景引入新課,讓學生感知如果沒有了地球的吸力將會出現什么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重力的興趣。有趣應用物理現象、出乎意料的小實驗、有趣的物理學史等都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好素材,只要教師多動腦,大膽創設,就能讓學生動“心”。
五、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動“口”
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改變“滿堂講”的教學方式,提倡教師精講多練,教師少講精講,也就是讓學生多動“口”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在課堂上會有很多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學生可能在學習安全用電時提出為什么站在高壓線的小鳥不會觸電?在學習壓強知識時提出在雜技表演時,為什么演員能安然無恙地睡在釘床上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比較深刻的。
六、創設有利條件,讓學生動“手”
物理的好多知識的得出依賴于實驗,所以學生的動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在學生分組實驗中,應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例如,在進行“串、并聯電路的連接”實驗時,教師設計成學生的探究性實驗,采用啟發式教學。首先設置情景,如何使用課上現有的器材連接成一個電路,使兩個燈泡發光,并提示連接成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種。學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進行連接電路實驗,然后結合串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以及各用電器間的關系不斷地設置問題情景。結束學生實驗后,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得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結合學到校的具體情況,有的演示實驗教師可想辦法讓學生一個一個地親自做一下,這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由于學生直接“參與”了實驗,增加了創造體驗,印象一定比只看老師演示深刻得多。這樣的課,同學們不僅將他們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而且感覺到既輕松愉快又生動活潑,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只有讓學生各個方面動起來,讓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活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謝淑芳. 新課改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之我見[J]. 新課程(中學),2012(11):82-83.
[2]楊峻一.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之我見[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