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摘要:縣域文化保護是重要工作,對當地歷史文化保護有重要意義。然而文物保護工作在縣域之中存在較多問題,基于此,文章針對文物保護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提升文物保護質量,同時促進縣域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縣域;文物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管理措施
縣域作為文物保護重要單位,需要強化文物保護工作,同時認識到文物保護也是縣域歷史文化保護過程中重要環節,進而將文物保護工作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相結合,促進文物保護同時,加強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 縣域文物保護與歷史文化保護內涵
1.1 文物保護內涵
文物是一種特殊性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公共性質,但其最主要還應當是在文化上的重要價值,文物作為一定時間空間中對當時境況的反映對象,不僅承載著當時實際價值,還傳承了當時的文化思想,具備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故而,文物保護即是對文物這一客觀存在物進行保護,以將歷史上的相關信息得以保存,并且通過研究、與文字記錄相互參照,力求將真實與全面的歷史還原出來,從而對其進行批判性繼承。文物保護在我國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被明確規定為是人人所應當承擔的義務,因此,在面對文物時,要有相當重視,對文物進行保護,并且不可私自進行移動等,由于文物所處環境較為特殊,加之距今年代久遠,稍有不慎便會對其造成破壞,形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故而文物保護一大主要任務便是極力保護,并對其進行修繕,同時防止進一步的損壞,以留存人類歷史珍貴物件。
1.2 歷史文化保護內涵
歷史文化有其獨特價值,在我國數千年歷史發展中,正是由于文化的源遠流長,才得以在今日仍能讀懂上古文字,體會數千年前古人思想情感。在當下,體會歷史文化能從閱讀古籍以及從歷史遺跡或文物中探尋,可以看出,文物是我國歷史文化中重要成果,是歷史文化的見證以及記錄,故而也可以將文物稱為歷史文化遺產。與書籍記錄相同,歷史文化遺產同樣可以作為一種語言記錄,能為當下世人還原出當時人類生活場景,歷史文化遺產除去文物之外,還包括城市遺址、以及其他諸如風俗習慣、民間技法如湘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所有綜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向世人展示出歷史影像,為世人重構出當時生活。故而,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要保護文物,對于其他類型歷史文化遺產也要具備同等保護意識,才能更全面對歷史文化有所繼承與發揚,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精神。
2 縣域文物保護與歷史文化保護存在問題
2.1 保護資金不足
由于縣域區域較小,我國部分縣域城市化進程稍慢,然而在其中部分縣域中卻留存有大量歷史文化遺址,包括文物以及古建筑之類,而對于這些縣域而言,盡管能申請到文物保護資金,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過多縣域來說這部分資金按不過杯水車薪,難以顧及到縣域范圍內所有亟待保護修繕文物以及遺址,導致大量文物散落在外,而歷史古建筑也逐漸成為危險建筑,時刻有被毀壞風險,與此同時,文物保護資金的匱乏與文物及遺產保護的迫切需求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對縣域文物保護以及歷史文化保護造成嚴重影響。
2.2 過度旅游開發
在歷史文化縣城,由于工業以及經濟較為落后,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為發展經濟,這些縣城會主打歷史文化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大力發展旅游經濟,以促進縣城發展。然而,歷史文化旅游項目對當地文物以及其他歷史遺址會造成一定影響,在參觀人數以此頻次需要進行嚴格把控,但是某些縣域迫切需要發展經濟,故而在歷史文化遺址開發過程中不遺余力,嚴重超出遺址可承受界限,對歷史遺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這不僅僅會對當地文物或者其他歷史文化遺產造成破壞,還會直接導致對其歷史文化的損害,使當地文化失去物質承載,逐漸失去當地特色,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違背,損害縣域長遠發展利益。
2.3 群眾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由于我國歷史上民眾政治參與程度不高,直至今日仍存在“官本位”思想,事事都交付政府處理即可,而忽略自身作為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在文物保護上,民眾除去法律的約束,在道德上便缺乏主動約束,對文物保護缺乏了解與關心。加之民眾對文物價值缺乏深刻認識,只知道其經濟價值,而對其文化價值、精神價值都有所忽略,這在對當地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之上也造成不利影響。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需要物質的載體,也需要對歷史文化認同者主動承擔保護與傳承責任,否則即使文物再精美,也缺少相應的人類活動進行發展,而與普通物品無所區別。
3 縣域文物保護到歷史文化保護管理措施
3.1 健全文物保護機制
為提升縣域文物保護質量水平,促進縣域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縣域政府需要完善相應文物保護機制,在這一標準機制下,達成文物保護資金與文物保護項目一一對應且滿足需求效果,才能將文物保護款項落到實處,提升文物保護質量。在縣域政府中,其環境保護部門、文物保護部門以及歷史文化保護部門之間需要相互溝通協調,形成合理分工,并且通過宣傳以及下發文件等方式,將文物保護工作落實到位,當其中不同部門產生沖突時,則需要由其他單位進行統籌調節,保證各方能夠合理分工,同時達成良好協作,促進文物保護事業發展,進而保證縣域歷史文化同樣得到保護。
3.2 合理進行旅游開發
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旅游開發時,首要考慮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當地環境最大承載量,此后,再根據這一承載量進行旅游開發,保證歷史文化遺址在對外開放時,不會因為承受過多游客量而遭到破壞。例如,在歷史文化遺址旅游區中,會進行一定的文物展覽,而展覽的文物需要能夠適應被展覽期間的溫度、濕度、空氣中含氧量等,從而避免外界因素造成文物的損壞。而對于古建筑之類的歷史文化遺址,在旅游開發中需要考慮到其游客承載量,由于古建筑年代久遠,并且建筑材料較為原始,容易形成坍塌危險,故而進行旅游開發時,要對其進行嚴格審查,避免出現破壞危險。
3.3 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縣域政府需要對其民眾進行大力宣傳與教育,提高民眾對文物以及歷史文化保護重視程度,從而增強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在宣傳之外,政府還應當為民眾參與提供平臺與渠道,例如設置專門電話,以便民眾在發現文物時有可聯系方式。這需要政府平時加強與民眾之間溝通交流,提升民眾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黃恒.“互聯網+”環境下縣域歷史文物資源的活態開發研究[J].昆明學院學報,2018,10(04):95-99.
[2]楊樂.山東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探究[J].人文天下,2018(0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