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強
摘要:“無為”這一思想是由道家創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為理論基礎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無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學習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對于我們青年人修身養性、平衡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老子無為而治實質
一、“無為”的實質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處于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春秋時期,親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會的戰亂紛起,國家的漸趨衰落。他思考這些問題,最后認為根源在于統治者的“有為”,為此,提出“無為而治”的治國主張,以此來減輕社會矛盾,挽救統治階級的統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從鬼神觀念到“道”的飛躍。“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始基,是天下萬物的根源,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從“道”產生出來的。但“道”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為“無”。
“無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種精神境界。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為造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它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認為“無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一種誤解,而是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2]
“無為而治”,“治”是目的,是對社會組織的有條不紊的成功的管理,“無為”則是手段和途徑,即要通過“無為”的途徑去達到“治”的目的。有人對老子的這句話覺得奇怪,覺得不理解,既然要達到“治”的目的,那就應該去努力,去有所作為才對,為什么反叫人“無為”呢?無所作為怎么能達到管理的效果呢?這實際上是對老子所說的“無為”兩字的含義沒有搞清楚。[3]
二、無為而治的應用范圍及實踐
教育無為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并做必要的輔助工作。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4]
三、“無為而治”政治倫理思想的現代性反思
老子認為,作為自我,只有順應宇宙的動態平衡、一體和諧的法則,自然無為,無私無欲,才能發揮個體生命的創造天賦,對人類事業有所建樹。行政管理是對人的管理,更要遵循規律,同時與行政環境相互影響,從而建立合理的機制,達到“無不為”。管理者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容易做到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的利益為利益。其次,現代管理中要重視領導者自身的素質提高,強化管理藝術。“無為而治”的道家政治倫理思想為治政者設計了一套治國之術。“無為”的原則是希望統治者減少政事活動以尊重人民的個性,發展人民的自由和維護人民的權益。現代領導工作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要求領導者不僅要掌握領導科學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掌握高超的領導藝術。[5]
老子將“道無為而無不為”的道論漸漸落實到政治層面,提出了君道“無為”的政治學說。第一,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人生而有欲,飲食男女,物質與精神的需要,無不要用“有為”去謀取,那么怎樣才能夠“無為”?道家首先明確將“無為”界定在君道上,上下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者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那么君與臣又如何“異道”?《管子?君臣上》:“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傳于相,事業程于官。[6]
參考文獻:
【1】《試析老子“無為而治”思想》周薇薇,劉賓,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文章編號:1006-7833(2010) 01-347-01
【2】梁海明《老子心譯》遠方出版社.2002
【3】高亨《周易大傳》今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1
【4】百度百科
【5】魏玉昆.老子道德通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6】陸欽.莊子通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