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李鑫萍 楊坤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教育的全方位普及,我國農民群體內部也發生了較大分化,一批文化基礎好、思想先進、學習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原有農民階層的基礎上逐步凸顯出來。為充分發揮新型農民的優勢,擴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形成具有行業代表性的現代農民群體,并使其成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必須持續性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盎ヂ摼W+”以其資源獲得的便利性、傳輸的快捷性、技術的先進性、影響的深遠性,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普遍模式,但基于我國農民的實際情況,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我國新型農民培訓的現狀,列舉一些比較突出的發展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改善現狀問題的有效模式,期望能有助于當前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有利于建設學習性新農村,以落實和鞏固“三農”工作成果。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現狀及模式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提出,我國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總體要求和目標進一步明確,規劃提出要在2020年使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總量突破2000萬。為如期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對當前的培訓模式和培訓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和問題分析,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基于優化“互聯網+”培訓模式以指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以有效彌補當前的培訓缺陷,提升培訓的質量,培育出更多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解析
新型職業農民是相對于傳統農民而言的一個新概念,二者既有形式上的相關性也有本質上的不同之處。這一類農民群體雖然仍然以農業生產和經營為主要工作內容,仍然居住在農村或鄉鎮保有著農業戶口,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但不同的是他們普遍文化基礎較好,農業生產技能更強,農業經營管理觀念更新,且新型職業農民一般走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呈企業化發展狀態,以實現農業生產和管理的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為發展目標。
二、“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現狀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革,改善和優化了傳統的生產生活形式。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僅有利于豐富培訓內容,革新培訓模式,提升農民的接收理解能力,而且還能極大的節省社會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質量的最優化,教育效率的最大化。但受制于農民自身素質、農村基礎條件,以及社會環境實際等諸多因素,我國現在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還未達到預期效果,其發展現狀體現如下。
(一)培訓現狀
我國當前已經建成從中央到省、市、縣的四級培訓機制,形成了具有2萬多名專職人員和5萬余名兼職教師為成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團隊。當前我國已在70%以上的示范地區建立以“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為結構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F已取得了較大教育成果,以2012年為例,我國共計培育各類新型職業農民400余萬人,至2016年全國受教農民群體擴展為600多萬,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地參與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人數已突破1000萬大關,這些受教職業農民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和骨干,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我國各地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來看,雖然受教育農民群體的基數較大,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有所增強,但當前的整體培訓質量不高,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互聯網”基礎知識薄弱,新興技術的接收理解能力較低,同時一些地區因經濟條件有限,互聯網教學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培訓的專業人才較為缺乏等都大大的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體現如下。
1.農民基礎知識薄弱,新事物接收理解能力較弱
絕大多數農民群體文化水平不高,互聯網接觸時間短,了解及熟悉程度低,在進行職業培訓過程中,很多農民跟不上教學的節奏,掌握不了這些比較新的理論和技術,對一些專業的詞匯和技術類型分辨不清,難以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其中不少農民從未接觸過互聯網,更不知道“互聯網+”技術,一些農民雖然有一定的網絡認識,但僅僅限于淺顯的“淘寶”“京東”等網絡購物平臺,自身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比較缺乏。
2.網絡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技術運用不充分
農村地區受地形地理條件、地區經濟條件等限制,網絡的基礎設施各地區都還有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上農村的網絡配套比較落后。初步統計當前全國農村仍有25%以上的地區沒有建設完整的網絡體系,網絡覆蓋率較低,使用網絡的農村農民數量較少。以2017年城鎮與農村網民使用人數來看,城鎮網民高達76%,而農村網民僅為24%,這種巨大落差體現出我國農村網絡資源的匱乏,如此嚴重影響了當前的職業培訓效率。目前不少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工作仍然采用,面對面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既影響了培訓的成效,又限制了培訓規模的擴大,不利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利于加速農村地區的脫貧致富。
3.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實用性較低
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應當充分結合農村各地的實際情況,以農民的現有知識基礎和實際需要進行針對性培訓,并要將培訓的實戰經驗直接作用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工作。但是當前不少地區在進行職業培訓時,缺乏科學的調研和培訓設計,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進行課程安排,所培訓的知識內容雖然新穎但缺失實用基礎,不是農民迫切需要的技術知識。比如一些培訓課為農民講解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將農業的結構形式和理論講得透徹,但沒有講解具體農業生產技術,無法滿足農民現階段的實際生產需求。一些培訓老師講解計算機知識,卻不講解適合農村農民需要的農村電子商務知識,沒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例證教學。
三、“互聯網+”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有效模式
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在不斷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農村教育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更適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主要如下:
(一)“互聯網+職業農民學?!睆娀r民知識基礎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有堅實的組織保障,農民學院是設立在農村基層的直接服務于廣大農民群眾的培訓組織,它與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當前必須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基礎。采取“互聯網+職業農民學?!钡呐嘤柲J剑瑢⑥r民組織化,以職業農民學校為載體組織農民群眾參與職業培訓,培訓中重點進行計算機和互聯網基礎知識的教育,先讓農民認識互聯網,理解互聯網對農業生產和現代生活的重要性,同時指導農民群眾進行互聯網操作實踐。同時,要求基礎知識教育必須是一個連續性的周期,要對農民進行系統性完整性培訓,以確保農民群眾真正掌握這些知識。
(二)“互聯網+專家現場指導”提升實用性
農民職業培訓應以實用性為基礎,培訓的內容必須是農民群眾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或未來需要的技術。使用互聯網+專家指導模式,將農民群眾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技術疑問進行收集,通過技術平臺進行專家組的統一解答或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分析,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同時,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民群眾也可以通過手機、計算機等終端設備進行在線提問,并獲得專家組的一對一幫扶指導,以有效及時的解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交流平臺與各地同行農民或培訓老師等進行經驗和技術交流,進行生產探討和方法總結,在交流溝通中實現知識共享和互助,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培訓組織或政府也可以組織專家組深入生產一線,進行現場調查指導工作,與農民群眾面對面交流,以不斷深化自己的農業技術知識,掌握新的職業技能,從而促進農業生產。
(三)“互聯網+菜單式”提升培訓實效
針對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不同文化程度農民的職業發展需求,制定有差異有特色的職業培訓活動。以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菜單式”職業培訓,向農民傳授具有實用性的理論技術知識。培訓前對農民群眾的需求情況進行調研掌握一手實際資料,培訓中通過互聯網工具收集整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應用案例,以貼近農民理解力的方式進行引導教育,從而加強農民對互聯網時代的認識,增進農民學習創新意識,同時在教育中將這些典型案例與農民實際情況相融合,對比分析可借鑒之處,以指導自己的實際生產。
四、結語
“互聯網+”是當前運用非常普遍的技術模式,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用成效較高。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互聯網+”模式相融合,以“互聯網+”思維指導培訓模式的革新,能更好的提升培訓實效,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培育更多實用性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寶晨,黃業昌,高春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績效評估與提升對策研究:以溫州市為例[J].農村經濟學,2019(9):240-243.
[2]馬國勝.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蘇南模式創新與實踐[J].成果匯報,2019(4):30-33.
[3]譚莉,徐輝.“互聯網+”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4):83-86.
[4]王楠,張偉遠,茍江鳳.“互聯網+”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終身學習現狀及發展建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6):63-72.
作者簡介:
王晶晶,李鑫萍,濱州職業學院,山東濱州;楊坤,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山東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