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蘭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課程目標 活動化
【中圖分類號】 ?G623.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053-01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然而,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學校幾乎沒有專職道德與法治教師,往往是由語文、數學老師兼任的,缺乏科學的、規范的教育理念體系和專業的教育教學方法;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現象,對道德與法治課不重視;教師教學手段單一,使得道德與法治課變得了無生機,也不利于學生發展。如何讓兼職老師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學方法,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蓬勃生機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回家,走活動化教學之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才能凸顯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
一、說一說
“說一說”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教師抓住教材的編寫目的,拋出關鍵問題讓學生思考,可以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如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公民意味著什么》的第三個板塊《我是中國公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近幾年國家取得輝煌成就,完成調查表。課堂上教師提出本節課的關鍵問題:“說一說,我們國家有哪些事情讓你體會到中國公民的自豪,如科技、體育、經濟等領域的成就。”之后通過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調查表,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搜集并使用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去了解中國近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當然,課堂不能只是教師提問,還要引導學生質疑,提高學生提問技巧、提問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激活課堂教學。
二、講一講
“講一講”是指講故事。小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決定了教師在教育引導時需要深入淺出,在課堂教學中要更加關注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講故事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可以老師講,可以學生講,也可以采用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故事。統編版一至三年級教材設計了生活情境,繪制了小故事。在教學中,對繪本故事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①故事可以作為貫穿課堂的組織線索,調節課堂教學的節奏;②故事可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環節,完成相對獨立的教學目標;③故事可作為正文的補充和拓展;④故事可作為課外延伸或者學生自學的材料。采用講故事方式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簡單地搞成講故事,擺道理,應該引導學生參與到故事之中,引導學生在故事的具體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中觀察他人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讀一讀
“讀一讀”是指在課堂上朗讀與本節課教材內容相關的兒歌、名言名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憲法知識以及教材中的“閱讀角”“相關鏈接”“小帖士”等。朗讀形式可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自由讀、默讀等。此環節勿上成語文課,應主要引導學生在讀后能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談感悟。如教學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可以設計朗讀兒歌《心中要有110》,讓學生時刻記住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警惕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四、演一演
“演一演”是指表演,這種活動是小學生喜愛的形式。教師根據情景圖(可以是教材插圖,也可以是生活情境圖)、場景描述、故事、當導游、情景重現等,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注意表演時要有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表演內容要簡單,適合全班學生看到能馬上進行排練的。學生小組合作或上臺表演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如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公民意味著什么》的第三個板塊《我是中國公民》,師出示兩個情境圖:一是港獨事件(踩國旗圖),看到港獨分子蹂躪我們的國旗,假如你在場,你會怎么做?怎么說?二是在外國餐廳吃飯大聲喧嘩圖,假如你在場,你會怎么做?怎么說?先讓學生小組內演一演,再指幾組學生上臺表演。結合我國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生活實際表演,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維護我們中國公民的良好形象。
五、做一做
“做一做”是指讓學生在課堂做動腦動手的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以及課外做調查、飼養、種植等實踐活動。安排實踐活動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的學習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 如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這些事我來做》第一課時,設計“我是勞動小能手”活動,提出要求和樣板,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制作“勞動小能手獎狀”,之后通過展示、評價環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的熱情,進一步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和情感。
常用的活動形式還有畫一畫、唱一唱、辨一辨、練一練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全面地把握教學目標,根據相應的主題和客觀條件酌情靈活選擇活動形式,切忌模板化。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認識全來源于活動。”讓小學道德與法治回家,走活動化的教學之路。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從不同角度切入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活動中生成,在活動中導悟,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A].2011年:2.
[2]劉曉艷,高學慶,《活動——<品德與生活>課堂的生命》[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