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凱
摘 要:數學課程一直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在初中階段學生要同時學習多門學科,可以分配給數學的時間相較于小學來說,要少得很多。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本文對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策略作簡單分析,希望可以為廣大同行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趨勢下,各學科都步入改革的道路。課改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應試教育模式下僅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對學生自身的能力重視不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多選擇填鴨式教育,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運用,嚴重影響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的推動下,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保證學生在創新型的課堂中不斷提升對數學的興趣,培養綜合能力,實現新課標的要求。
一、劃分小組開展教學
初中生從心理上比較害羞,與老師溝通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而與同齡人進行溝通交流,在心理上會更加的平和,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保證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被消磨。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劃分小組,開展日常的教學工作,教師依據學生的情況劃分。數學小組中每組都要包括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保證學生在小組中都能有所表現,通過良好的配合,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對每個小組中的成員,都要依據不同的優勢承擔不同的責任,包括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班級拆分為幾個小組,盡可能地發揮每位同學的長處,實現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簡單來講,就是在每節課結束后要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每個小組就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做羅列,然后在新課程講解前,教師安排每個小組進行比拼,提高組員之間的凝聚力。每個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相互合作,由于組員之間年齡、心理狀態及知識理解程度上也更為接近,在對知識的理解中,相比起教師的傳授會更加通俗易懂。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開展良好的競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與傳統教學不同,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容易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自信,對學生今后的方向有較大的幫助。初中階段的知識有較多關于“數”的概念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會出現混淆,同齡人的思考方式會較為接近,對學生鞏固知識有較大的幫助[1]。
二、采取分層教學法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睆牧x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數學教育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學習方法都有所不同,在學習同一知識時進度也會有所差異,在多樣化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的當下,教師在數學教育上要行之有效地利用分層教學法。通過將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考評方式作為分層的依據開展數學分層教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定出更符合學生發展的數學教育,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化表現。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在前期學到的內容都是為了后續的學習做基礎?;A階段的教育將會直接導致學生之間有所差距,因此在基礎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取分層教學,確保每位同學都做好基礎學習,保證后續提升性教學中,不會有同學由于基礎性知識掌握不牢固而導致學習困難。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對不同學生的目標設定,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標,使學生自主學習,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安排挑戰性較高的學習內容,而對于一些學困生,就要要求他們熟練地掌握教材中所展示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2]。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較廣,但是在當前的數學教育中學生往往只掌握了理論知識,但是很難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增加,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則成為衡量人才是否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教育部也針對這一現象做出了許多具體的目標,在素質教育下,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在知識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在知識的實踐上也要牢牢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未來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僅依靠教材內容開展數學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數學文化的滲透。在學習完數學框架之后,也要對這一框架進行相關文化的補充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完成數學教育的目的,培養全面化發展的人才。
結束語:
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何捷徑在最后都會造成反作用,想要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及質量,就要從多方入手。保證高效課堂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保證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借鑒先進經驗,在實踐中促進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佚名.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策略[J]. 東西南北:教育,2018,56(3):314-314.
[2]李紹憲. 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 新課程(中學),2017,12(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