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國內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信息化建設也開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得到了合理的應用。但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對于信息化方面的應用,依舊處于較低的水平,有待于在新時期繼續加以優化和提升,以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本文主要對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看法。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農村經濟;重要性
在國內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中,信息化建設得到了持續的推廣,并且延伸到了不同的建設內容當中,其中便包括城鄉信息化建設。通過合理有效的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夠深層次促進國內經濟水平的提升,還能夠引領農村經濟發展方向,使得農村經濟迎來全新的發展面貌。但是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尤其是農村自身的基礎經濟狀況,只有充分了解農村的實際發展狀況,并結合基礎的信息化條件,才能全面而合理地展開信息化建設,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于能夠加快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對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本文在對這一作用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層次地提出了基于信息化建設上的農村經濟發展建議,以持續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活力,全面改善農民的生活現狀。
一、信息化建設在農業方面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對于農村經濟而言,農業屬于最為基礎的經濟內容,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勞作方式。因此,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延伸,必然需要朝著農業優化的方向來開展。而農業的信息化整體方向較為簡單,在時代的持續發展當中,國內農業信息化指的主要是通過對當前階段各種全新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多方面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其中所能夠應用的科學技術成果非常多,促進有基礎的農業技術和工具,還包括各種農業信息的分析應用。通過農業信息化的穩步建設,能夠幫助農民準確獲取相關的農業生產信息,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同時,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應用,還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管理,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使得基礎的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加強當前的農業管理水平。由此可見,在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當中,有必要科學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經營和管理水平。
從現階段的農村經濟考慮,信息化建設已經與農村經濟的管理模式形成緊密的聯系,一方面,信息化建設可以使得農民獲得準確的農業生產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展開合理的農業生產。相比于以往的勞作,這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有較高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使得農產品的競爭力得到全面地提升。同時,這樣的信息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需求,有助于科學構建和諧農村,對于城鄉一體化更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能夠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使得農村的各項經濟和基礎建設變得更加合理科學。另一方面,現階段的農業經濟已經不同于以往的單一經濟模式,它延伸出了自身的農業產業鏈,可以制造不同的產品類型,并且銷售渠道也多了起來。而農業信息化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可以加快農業的增長方式,還能夠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引領農業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轉變,這個過程對于農業經濟的實踐而言,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力,有助于全面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二、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設能夠加快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持續處于快速的增長狀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這樣的狀況下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卻與城鎮有著一定的差距,為了縮短這樣的差距,國家開始加強了對農村建設的力度,并且實時貫徹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這也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的主要發展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施難點便在于農村的經濟建設步伐。現如今,國內的農村經濟雖然獲得了多項政策的扶持,但是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依舊處于較低的狀態,基礎的農業生產并未實現完全的產業結構調整,很多農業生產的開展依舊是傳統的農業形式,難以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雖然國內的信息化水平整體較高,但農村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卻遠遠跟不上城市的水準,這樣的狀況使得農村與城市的信息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問題,也導致了農村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發展較為滯后。通過農業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可以逐步減少農村與城市間的信息化差距,加強兩者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息溝通,為農村帶來更多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信息,縮短農村與城市的文化差距,多方面推動農村小康社會的穩定建設。
(二)信息化建設能夠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農業生產與其他的生產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病蟲災害、大氣變化以及市場變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農業生產的可控制程度相當低,而且基礎的生產波動性較大,很難實現長期而穩定的收入。在現階段的農村經濟建設中,農業生產依舊是農民的主要生活收入來源,因而想要整體提升農村經濟,必然需要科學完善農業經濟模式,為農民帶來更高的收入。但是,在國內的大多數農村,農民對于農業生產的開展依舊是以自身傳統的實踐經驗為主導,并且是以戶的方式展開經營管理。這樣的經營管理模式本身缺乏一定的先進性,整體的生產效率非常低,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的準確指導,相應的風險抵抗能力也處于較弱的水平。通過對農業信息化的科學建設,能夠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體系,將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市場上的農業經濟信息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得農民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相關的農業信息變化,并作出相應的生產調整。同時,農業信息化建設還能夠優化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使得基礎的生產種植可以變得規范合理,在經營管理的模式上也能夠變得較為集中有效,整體的經濟效益將得到全面提升。此外,在信息化建設的持續推動下,農民能夠迅速得到各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對新型農產品產生一定的認識,逐步提高自身農業生產品質,并且也可以對病蟲災害和氣候變化做出及時的應對,避免產生較大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民增產增收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也有利于持續降低基礎的農業生產成本,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形成指導意義。
(三)信息化建設能夠推動農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當前,國內農村的經濟模式依舊是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雖然一部分農村已經進行了農業生產模式的優化,實現了集中化管理和市場化經營,但是許多農村的農業生產經營并沒有脫離“散亂差”的特征,經常會出現市場混亂的狀況,尤其是農業小市場與大市場之間的沖突,使得農產品的整體利用率變得相當低,相應的競爭力也處于較差的狀態,農民的收入也因此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農業的信息化建設中,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準確而有效地解決。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以農業信息的獲取和利用為基礎開展的,在不斷優化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農民所能夠得到的農業信息將變得非常完善,不僅包括基礎的農業生產技術信息,還包括了市場上的各項經濟信息,有助于農民根據這些信息做出迅速的生產調整,進而規避風險,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此外,一些有著自身農業生產特征的農村企業,還能夠在利用市場信息的基礎上,積極包裝一些特色農產品,打造自身的農業品牌,深層次推動農村市場的全面發展。
三、信息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優化策略
(一)注重農村信息人才的培育,全面提高農民的農業信息意識
在很長的時間里,國內農村所選擇的經營生產方式都較為單一,所進行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傳統的耕耘經驗為基準的。這樣的依據并沒有太高的科學性,但這種觀念卻不容易迅速改變,由于農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耕耘經驗指導,因而想要科學推廣信息引導并不容易,只有讓農民切身感受到了信息引導農業生產的科學性,才能夠形成相應的應用認識,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合理性。為此,在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信息人才的培育,以這些信息人才為中心,引領更多的農民關注農業信息建設,愿意主動學習相關信息獲取方式,進而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在培育農村信息人才的實踐當中,要格外關注農民關注和獲取農業信息的方式,并針對這些信息進行重點優化,使得農民能夠在農業信息化建設當中得到切實的指導效益,進而形成正確的農業信息利用意識,多方面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力度。
(二)迎合農業生產需求,健全信息資源應用體系
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生產屬于主要的優化方向,而農業信息則是優化農業生產的關鍵。根據當前的農業信息整合狀況分析,可以發現基礎的農業信息資源應用體系并不完善,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尤其是在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上,往往缺乏有效的建議和指導。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的建設不僅要擴大當前的數據庫信息數量,還要提高農業信息資源數據的利用質量,使得各項農業生產都能夠實現信息共享,以滿足各項農業生產的開展需求,帶來更高的生產指導效益。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在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逐步深入,不僅能夠優化現有的農村經濟模式,還能夠為農村農業生產帶來全新的信息指導和實踐,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合理性,改善相應的農業生產效益,最終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莉.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發展[J].吉林農業,2018(3).
[2]刁占英.應用信息化手段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問題探究[J].現代化農業,2018(2).
[3]趙亞茄.突破農經管理瓶頸助力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2018(11).
[4]魯寶貴.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18(22).
[5]管繼紅.農村經濟管理問題與對策芻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7(9).
[6]盧紅.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管理的突出問題及對策探究[J].現代商業,2017(15).
作者簡介:
魏杰,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道托鎮人民政府財經中心,山東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