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堂是培養中職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它能保證工匠精神培養和教學的有效融合,確立培養中職生工匠精神的理念,積極推進課程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積極轉變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努力營造有效的校園工匠文化,讓所有的中職生在德育課的學習中有效培養工匠精神。
關鍵詞:中職 ? ? ?德育課堂 ? 工匠精神培養
一、德育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要課堂
我們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在經濟“新常態”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非常看重的素質。我們看到企業招聘的現場,不難發現,許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學歷與技能,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人文素養,其中一個重要的人文素養就是學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理念,對中職學生而言,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等都是良好職業精神的關鍵詞,可以說,工匠精神的內涵正是職業精神的一種極致和升華,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德育中培養學生在日常的技能學習和技能實踐中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要在學習和技能實踐中精益求精,成為不同領域的行家,要讓學生懂得工匠精神是一個值得一生堅守的人生信條,這是實現職業發展與完美人生的重要保障。
二、以案例教學夯實學生的工匠意識
重點高中的學生考試成績都是比較好的,一般學習的主動性比較強,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嚴格。而中職生則不然,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比較差。且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對于這部分學生開展工匠精神的培養單單采用簡單的說教是難以收到實效的。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自身職業成長的重要性,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要想做好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就要讓學生切身認識到僅僅有工匠精神,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術勞動者,沒有真本事,在未來的就業中就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這些都離不開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體驗教學、合作教學是實現職業精神培養目標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設計各種德育主題活動,并以合適的教育測量技術做好活動成效的評估,努力形成“活動化”的工匠精神培養的課程模式。
三、積極轉變學生考核評價機制
工匠精神培養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教師遵循多元性、發展性、可行性原則,做好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淡化終結性評價。學生終結性評價可以采用“課堂學習效果評價+作業評價+工匠精神認知水平和情感傾向測評”的方式。評價可以采用社會實踐、專題活動、案例分析、公開討論等具體方法,讓師生在互相交流和借鑒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價值傾向和情感判斷。評價結果記入學生學習檔案,并以此作為學生后續學習行為變化及職業素養養成情況評估的基本參照。
四、努力營造卓有成效的校園“工匠文化”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學校可以凝練具有職教特色、反映工匠精神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精神,建設體現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課堂文化。可以結合開學及畢業典禮、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儀式以及職業紀念日等開展工匠精神教育;結合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文明風采”大賽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積極推進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通過宣傳學習行業勞動模范、學校優秀畢業生事跡等,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精神。
建設智慧校園,加強互聯網、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管理,組建校園網絡宣傳隊伍,加強工匠文化的網絡傳播,發揮社交網 站、微博、微信等對學生的工匠精神教育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郭浩.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學生職業意識培養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13.
[2]閆偉華.談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國培訓,2017(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