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朋 王雪蓮 劉艷紅 任志福 劉艷新 彭峰 韓玉梅


摘 ?要:依托《建筑材料》課程資源,將混凝土知識以技能大賽的方式植入其教學和實驗實訓中,通過活動的引導及獎勵機制,促進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和知識的鞏固。文章基于我校開展的混凝土技能大賽具體情況,對相關大賽對工程類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混凝土;技能大賽;實踐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2-0030-03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concrete knowledge is embedded in th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raining in the way of skill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guidance and reward mechanism of the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knowledge consolidation are promoted.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concrete skill competition conducted by our scho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in related competitions.
Keywords: concrete; skill competition;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一、概述
依托《建筑材料》課程資源,將混凝土技能過程以技能大賽的方式植入其教學和實驗實訓中,通過活動的引導及獎勵機制,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技能大賽的題目定為“設計出等級強度為C35的混凝土”。根據比賽章程提出的要求和步驟,學生分組展開各種材料的試驗、技能、試配置、試件制作養護、抗壓強度檢測全過程,最后由比賽小組提供完整的技能報告書的形式為比賽方式。
在應用型本科教學過程中,時常發現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豐富,但動手能力非常欠缺,實踐學習存在很多困難。很多研究學者對工科學生實踐教學體系提出了獨到的見解[1-5]。根據我校具體情況,我校航務工程學院通過混凝土技能大賽實踐提高學生實際動手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際的意識,促進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從而達到工程技術專業培養人才目標,適應當前工程行業的發展。
二、混凝土技能大賽簡介
航務工程學院舉辦混凝土技能大賽主要面向工程類本科專業學生,通過多小組的競爭,將學生所掌握的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融會貫通,經過動手試驗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為本科學生展示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提供舞臺,增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參賽選手需具備以下條件:
1.參賽同學必須已修完《建筑材料》課程;
2.參賽同學不得占用上課時間,課余時間能保證參加必要的學習培訓,且具有創新實踐精神,并能吃苦耐勞完成比賽;
3.以專業為單位,每個專業組織一個參賽組,每個參賽組3~5人(不得超過5人):
4.各參賽組應獨立設計與操作,且參考資料必須規范,每個參賽組只能設計一組混凝土,比賽前可以找相關專業老師輔導和咨詢。
(一)學生遞交申報書和試驗準備
通過廣泛發動,在學院官網、學校貼吧、微博、Q群等媒體做宣傳工作,學生報名熱情很高。學院建材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從各班的實際要求,一共收集了11個實驗小組,分別由每個專業一個小組和4個興趣實驗小組共同組成。由同學學院的劉艷紅老師,楊朋老師,張海波老師,劉艷新老師等組成評委老師。比賽結果由評委老師決定,設立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三名,由學院頒發榮譽證書,廣州港航研究所頒發獎金 (獎金的梯度為800,600,500)。比賽時間從11月15日開始,到12月19日,整個比賽階段為期1個月。分為水泥常規試驗,混凝土骨料試驗,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等三個實驗。
(二)實驗過程和評比
比賽當天學習部提前安排工作人員到比賽場地實驗室進行布置,清點實驗器材,準備好實驗所需材料、用品及工具;提前清點參賽者人數,由禮儀組引導參賽人員和評委老師進場,并由司儀開場,請楊朋老師發言,并宣布比賽開始。各參賽組實驗完成后,將試樣送入養護箱,負責比賽工作人員負責實驗室清掃和整理。實驗七天后,工作人員與老師取得參賽各組的試樣數據。并由學習部統一整理后,移交評委老師。通過評比,讓同學們對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讓學生們相互學習,對日后的專業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頒獎和模型展示
航務工程學院邀請了有關領導對本次混凝土技能大賽進行頒獎,并參觀了學生們的作品。
三、混凝土技能大賽的意義
本次大賽,航務工程學院的各專業學生都踴躍參加。本次大賽在試件準備和試驗檢測過程中也全神貫注。具體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試件制備過程促使學生伸出手,邁開腿。從試驗方案確定到試件準備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旁邊指導的原則。學生們遇到了很多專業性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主動查找資料,主動與指導教師交換意見,共同商討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原本枯燥的專業知識在學生腦海里活靈活現。由于參與程度高,參賽人數不斷增加,還吸引了低年級的學生現場觀摩學習。
第二,本次大賽的試件成型需要學生按照標準里的要求一步步地完成,試件準備過程中對所學的專業知識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本次大賽試件制作的學生主體為大二年級和大三年級的學生,且已經修完《建筑材料》等相關課程,在試驗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得到加深。
第三,本次大賽試件準備過程中涉及制備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通過混凝土大賽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體榮譽感,看到完全由自己制作完成的混凝土試件,學生充滿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時也加深了專業認同感。此外,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密切合作,相比于刻板的課堂教學,試件準備和試驗過程更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四、存在問題
從本次技能大賽相關活動中同學們收獲了很多專業技能,了解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并從舉辦活動中認識到了團隊合作,一個組織的辦事效率對一個活動的舉辦成功至關重要。從活動中也察覺到了同學們的一些不足和舉辦整個活動的失誤和不足。包括:1. 做事沒有交代,能拖就拖;2. 沒有與相關部門了解清楚情況,造成活動舉辦的阻礙;3. 沒有和相關上級部門溝通清楚,造成上下情況不暢。沒有按技能大賽相關要求行事,造成不良影響;4. 沒有及時傳達老師的相關要求,造成實驗小組成員不明比賽規則;5. 組織整個比賽沒有制定相關的計劃和目標,造成整個活動比較混亂局面;6. 沒有提前布置相關工作,造成比賽當日較忙亂,部分人沒有安排具體工作。總結整個技能大賽比賽過程,同學們成功舉辦了一屆出色的技能大賽,從中的不足希望下一次活動中能夠解決。
通過此次混凝土技能大賽,讓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了應用和總結,同時也對建筑材料相關試驗有了進一步的感知和體會。此次大賽,學生學習到了很多關于水泥、砂漿、混凝土的專業知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嚴謹認真的科研素養,培養了同學對《建筑材料》課程的興趣。
由于試驗次數有限,每次試驗前學生都會閱讀《建筑材料實訓指導》,主要是學習相關規范、設備使用、試驗步驟等。但是當真正要試驗的時候,很多問題就出現了。指導教師在每次試驗前,都會把試驗的步驟、要求以及規范仔細地講解一遍。試驗中指導教師還需要旁站,對同學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糾正。由于女同學的頭發比較長,還需要注意相關安全問題。
這次混凝土大賽用到了許多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的結合和運用,對于學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試驗動手能力是學校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環節,它是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統一體,也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必經的過渡階段。
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課堂上似乎通俗易懂,但是學生從未真正經歷過。通過本次大賽,同學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提高了動手能力。當初很多習題、試驗案例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似乎非常容易,而當學生親自試驗時才知道并非易事,才意識到自己相關專業能力的欠缺和匱乏。需要使學生積極面對每一天的挑戰,明確今后專業目標方向,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由于同學們試驗過程中嚴格遵守試驗的各項要求,很多同學都成功地撰寫了試驗報告。整個混凝土大賽過程雖然緊張但非常的有序,做到了理論聯系實踐,讓同學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五、對未來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
在整個混凝土技能大賽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需要指導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法,以下是本人對《建筑材料》課程的思考和建議。
(一)加大相關試驗操作環節的學時
混凝土試件制作過程里,需要用到很多專業知識,沒有做過試驗的學生會“笨手笨腳”,出現問題時“不知所措”,只有增加試驗學時,增加學生動手試驗量,才能徹底解決以上問題。
(二)增進師生信息交流
由于學生做試驗的機會有限,其在整個混凝土大賽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受經驗所限,學生無法解決。此時,指導教師的適當引導無疑對學生有顯著的激勵作用。當然指導教師的指導需要恰到好處。通過處理好指導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辯證關系,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們討論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才可能做到創新。
(三)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創新
在試件準備和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在指導教師和規范的指引下來完成任務。指導教師應該在教學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利用起來,學生才會有動力和積極性。這就促使相關指導教師擺脫“滿堂灌”等陳舊的教學模式,建立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
[1]朱榮濤,胡炳濤,王艷飛,等.新工科下高校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72-75.
[2]陳雅琴.新工科引導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探討[J].黑龍江科學,2019(07):90-91.
[3]那振宇,吳迪,許愛德.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3):3-4.
[4]牛建會,許樹學,田海川,等.新形勢下提高地方高校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認識和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18):133-134+137.
[5]劉紅飛,張志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實踐教學的思路[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0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