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單元,企業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發展、運營充斤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換言之任何企業在其發展的生命周期當中,都面臨著不可躲避的財務風險,因此其必須重視財務風險,采取合理的方式規避風險、應對風險,降低風險給自身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財務風險;企業管理;風險管控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對企業運營中潛藏的風險進行規避和控制,讓企業在產品銷售、生產管理和服務等一切模塊當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全部折射到財務模塊中來。財務風險的存在往往給企業的管理者帶來沉重的壓力,也迫使其必須充分意識到財務風險的影響,從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加強對財務風險的分析和預估,采取有效的措施構建完備的防范系統,避免企業陷入不可挽回的危機當中。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企業運營避免不了各類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常常會引發各個類型的財務問題,最終導致財務風險的發生。就概念來說,企業財務風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在正常的運營管理過程中,因為種種不可預知的因素,讓企業在某一個階段的決策、運營實際與最初設置的目標差距甚遠,進而導致企業面臨巨大損失;狹義的財務風險則是指企業借人大量的資金,增加了自身的負債,倘若企業運營不善導致償債能力降低,那么就會出現風險。
概括地說企業的財務風險特征包括這樣五個方面:客觀性、不確定性、并存性、全面性以及隱蔽性。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與企業而言,財務風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伴隨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內部財務運動的調整而有所變動。但總體來說,企業的財務風險集中在以下四種形式。
(一)籌資風險
這種風險指的是企業通過不同的融資渠道所進行的融資,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最終導致企業無法按時償還本金,并引發財務危機。比較常見的情況時,企業擁有較多的借人資金、導致自身承擔較重的負債壓力,可謂同時擁有大量的閑置資金和較高的負債,久而久之企業的信譽度會受到影響,健康發展程度也會被折扣。
(二)投資風險
這種風險既有可能出現在企業進行投資完成之后,也有可能出現在投資進行時,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企業在進行項目投資之前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分析過程,導致產品生產出來之后大面積滯銷;抑或是企業本身從外部得到消息比較閉塞,導致投資行為缺乏市場信息佐證和依據,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
(三)資金回收風險
這種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進行產品銷售、提供服務,進行款項回收的過程中,因為處理不夠到位而發生財務損失的可能性。比如產品銷售不能按計劃匯款,出現壞賬等就屬于這種類別的風險。
(四)收益分配風險
這種風險是指企業因為收入分配不均(或不合理)所引發的財務危機,若企業的收入分配過低,那么就會引發償債能力的減弱,間接導致工作人員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效率降低——此時的企業將面臨極大的運營風險,為財務有效運營埋下隱患。
三、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一)外部成因
1.國家宏觀環境的變化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外部環境息息相關,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最終也會影響到企業決策、制度的生成,倘若企業財務管理制度、運營決策做不到與時俱進,就會發生脫節,長此以往就會醞釀危機。從概念來說,宏觀環境包括社會、經濟、法律多個層面,宏觀環境越好,企業發展的態勢越好,一旦企業的盈利能力提升,那么其所遭遇的財務風險就會自然而然的減少;倘若宏觀環境不理想,那么企業的運營態勢也會受其影響,當自身盈利能力降低時,所遭受的財務風險也會反向增大。諸如國家稅收政策、利息調整等措施出現時,也會間接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成本造成影響,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企業的財務狀況。
2.行業背景的變化
企業財務分析和宏觀經濟形勢之間的關聯,必須要通過對行業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完成,因此相關工作人員絕對不能忽視行業背景在財務分析過程中的重要影響。結合行業發展動態,企業可以自行調整發展速度,假設企業不關注行業背景的變化,始終堅持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導致當下的行動與外部環境相悖,最終“自食苦果”,承擔更大的風險。
(二)內部成因
1.資本結構的不合理
倘若企業擁有大量的閑置資金不使用,反而嘗試著大規模舉債,那么就有可能導致自有資金和借貸資金之間的比例失調,間接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高負債最終導致高風險。畢竟企業借款多,相應需要支付的利息也會變多,大量的利息累計就會降低企業的償債能力,倘若無法及時歸還本金,自然會引發更大的財務危機。但是作為企業,其不能因為舉債所存在的財務風險,就對舉債徹底屏蔽,相反適度的舉債本質上有益于企業的健康發展,讓企業的資本結構更加合理。
2.投資決策的不合理
投資決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且正確的選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促使其走向更為科學和健康的發展模式;相反,倘若企業沒有做出正確的決策、無法應對市場經濟形勢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那么就有可能導致自身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3.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所謂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各類投資、籌資、融資活動以及收益分配,根據內容的不同制定頗為契合的財務管理制度,有助于后續的財務預算、評估和決策部署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假設這種制度并不能覆蓋企業的所有部門,貫穿于所有的運營環節,那么就有可能出現財務疏漏,醞釀財務危機。
4.財務人員風險意識淡薄
企業在日常運營過程中,因為財務人員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導致對風險認識不足,從而在日常工作中做不到防微杜漸——這類情況并不算稀有。尤其是當企業還缺少必要的預警機制和風險預測機制時,財務風險一旦出現且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時,只會加劇財務危機的影響。
四、如何有效應對和防范企業財務風險
(一)著重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
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的整個資金運營鏈條當中,要想讓企業避免損失,就必須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其對風險的判斷和處理能力。倘若財務工作人員能夠擁有充沛的知識和良好的分析能力,能夠在財務風險出現和進一步拓展之前被制止和扼殺,那么其所能產生的危害就會被大打折扣。
(二)進一步完善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要妥善處理、合理分配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之間的關系,并促使其在組織管理和生產運營過程中能夠得到最為充沛的保障;同時,財務管理制度的不斷改善、完備,也會促成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間接達成生產效益的提升。
(三)不斷強化企業的內審制度
完備且良好的審計制度能夠促使企業更為健康的發展,在強化審計監督的過程中,若能及時發現審計系統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進,則能保證企業在良好的內控制度下,促進財務信息更為全面、準確和及時地做出呈現和反饋,為企業財務決策和管理決策的生成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
(四)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
企業有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運營情況制定合理的負債規模,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審時度勢,把握借款時機。企業還必須合理預測自身負債籌資的使用效果,以期達到權衡收益成本的目的與效果。針對企業在不同運營時期所面對的債務,財務部門必須要做到合理分配、確保企業能夠擁有最少的償債壓力,同對企業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資本積累能力,拓展和充實資本。
參考文獻:
[1]詹靜雯.論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J].財會學習,2019(3):47.
[2]姚玉琪.淺析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J].財訊,2019(14):77.
作者簡介:
范博華,大連祥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遼寧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