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進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主動·有效”課堂環境下,教師需要改善原有的教學模式,要為了學生的“主動學”而教,為了每個學生的主動發展而教。因此,文言文教學的最好策略,在于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學,并自覺養成長期積累的習慣,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和完善學生學習行為,造就有趣、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策略?興趣?積累
對于小學生而言,文言文學習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重在所選篇目都是從古至今的經典篇目,是經過歷史錘煉的,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難在文言文比白話文難懂,由于時代以及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使得我們和文言文有著一定的隔閡,需要通過翻譯才能夠理解,因此給學生的心里籠罩了一層陰影,學習效率不容樂觀。
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實現為了學生“主動學”而教的目標,我認為最好的策略是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學,并自覺養成長期積累的習慣,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和完善學生學習行為,從而使文言文課堂變得更有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激發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贊科夫認為“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也就是說有了興趣才有深入學習的持久動力。因此,在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上需要我們下足功夫。
(一)講述古人的逸聞趣事,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
課內外可以不時的給學生介紹一些古人的逸聞趣事,激發他們的興趣。比如,學習《鴻門宴》的時候,補充講述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恩怨故事,分析兩人的性格特征。在項羽拿劉父威脅劉邦時,劉邦說“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請不要忘記分我一碗羹湯”。這說明劉邦清楚了解項羽為人吃軟不吃硬,如果劉邦惱羞成怒破口大罵,項羽會毫不猶豫地殺了他父親,而劉邦一邊毫不在意一邊兄弟相稱,這恰恰抓住了項羽的性格弱點,反倒救了父親的命。學生對這些故事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去找這些故事的原文,邊讀邊想,古文基礎也就在這點滴中得到積累。
(二)聯系古今的體悟感懷,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識記重點詞語,認知句式特征,以及翻譯背誦上。不妨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聯系學生周末放學回家時的情景心境,引導學生走進陶淵明的生活和內心,去深入地品味。通過找到古今情感的交匯處,來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營造課堂的古典氣息,調動學習興趣。
錢夢龍說過:“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師,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方位的輻射和滲透?!逼鋵嵳Z文教師不只是把一些考綱、書本上的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通過教師自身,營造一種語文的氛圍,尤其是要使課堂具有一種古典氣息,這樣當學生接觸到文言文時才能盡快沉浸其中。這也就是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而這種熏陶感染最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主動積累的教與學策略
文言文學習中興趣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培養,與之相輔相成的便是積累。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指出:“積累思想,積累語言,積累感情。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感悟和運用,更不可能有創造。通過不斷積累,腹笥漸豐,隨之而來的是長進學問,變化氣質,提高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重要性。學習古文更不能忽視積累。
(一)以推薦書目和書單引導學生自覺閱讀
在學完一篇文言文后,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同題材拓展閱讀,或者同一作家的作品拓展閱讀,或者同時期作家作品拓展閱讀。比如,在學完《學弈》后,我推薦學生閱讀《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等文言短篇小說集。不論是課外拓展的閱讀篇目,還是教材中的文言課文,如能持之以恒地用心閱讀積累,定會大幅擴展學生的視野境界,增強人文底蘊,有益于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發展與提高。學好文言文,自然水到渠成。
(二)倡導主動積累的教與學行為
1、利用長期的靈活記憶養成良好習慣
學習文言文需要記憶,但記憶是建立在熟讀的基礎上。熟讀古文、理解文中的涵義,那么便會自然成誦。尤其要避免純機械地記憶,蘇霍姆林斯基說:“純機械地記憶(也就是我們說的死記硬背)是學生智力提高的最大障礙?!睂W生喪失了思考能力,成為一個站立的書櫥,結果是很可怕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利用各種時間段日積月累,靈活記憶,定會從中獲得快樂,文言素養也得以提升。
2、利用讀寫的互補促進提升積累的品質
(1)讀出文言的美感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重要方法,文言文的韻律、氣勢、停頓都是通過誦讀來體現。周振甫在《怎樣學古文中》說:“體會到文辭的音節美,體會到原文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從這里感到喜悅,在喜悅中自然成誦,熟讀背出。”《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文言文也是古人“志”的外現,情貫其中,那么老師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文中的美,從而獲得閱讀的快樂,主動積累的興致也會更濃。
(2)寫出文言的品味
在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上,挖掘寫作素材,以閱讀帶動寫作,再以寫作促進閱讀,使文言文教學形成一個讀寫結合的教學整體。學生在領悟課文主旨或掌握課文素材后,或改寫或續寫或仿寫,以一種全新的樣式來詮釋課文。這種寫作有一箭雙雕之效。寫作前,學生必須再去熟悉課文;寫作后,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能摸索出一些寫作的方法。俗話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當學生明白文言文還能提供寫作的素材、寫作的方法、結構的模式等之后,就會更積極主動的進行積累。
3、利用分組的探究改善積累的方式
在剛走上講臺時,我總是喜歡逐字逐句地翻譯,發現這樣的效果很不好,進展很慢而且學生始終是被動的,這樣導致聽課的效率也在下降。于是我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分組去解決文中的一些字詞難點,這樣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自己先結合注釋理解,如果解釋不了再去查工具書,再去討論,這樣的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的,學生也很有成就感,而且還記得牢。再遇到類似問題,學生會用同樣的辦法去攻克它。關于文章的分析也同樣如此,《教參》上的答案往往是單一的,而學生的討論,可以發散他們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一篇文章,學生的鑒賞能力,也會得以提高。
4、注重課堂內外的有機整合,重視積累
學好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單靠課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鐘,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課堂內外的整合。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積累,拓展和遷移的能力。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故課后的鞏固十分重要,教師可布置學生做一定量的練習來進行復習;也可布置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拓展訓練,以培養學生對知識、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能力。文言文學習是個重積累的過程,教師應該充分調動課堂內外豐富的文言文資源,給學生營造一個文言氛圍,使之能更好的學好文言文。
總之,興趣、積累,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以正確的方法積累文言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以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待文言文的學習,文言的基本功必然扎實。
參考文獻
[1]《讓語文回家》,董旭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小學語文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3年第12期;
[3]《崇明縣中小學實施“主動·有效”課堂的指導意見》,崇明縣教育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