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摘 要:學習,講究“身臨其境”。只有將學習內容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才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對其進行深層次地理解和體會。情因境生,境為情設,情境統一和諧方為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下面,本文就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作以分析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問題;直觀;探究
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單一僵化,即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內容,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鑒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數學的學科特點,有意為學生創設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有效情境,以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從而獲取高質量、高效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依托趣味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要想學好一門學問,興趣培養是關鍵。于初中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問題則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基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妨在課堂教學之初依托趣味故事來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便在啟發學生學習思維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良好的基調。
在教授新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時,我對學生說道:“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來到埃及參觀胡夫金字塔。環視一圈后,他向旁邊的人詢問金字塔的高度,人們告訴他至今沒有一個人能測量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聽后稍作思索,便說他可以做到。眾人紛紛表示不可能,只見泰勒斯拿出一條結繩,并在助手的幫助下很快測量出了金字塔的高。”隨后,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了相關情景圖。故事講到這里就結束了,我以提問的方式順勢引出了新課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泰勒斯是怎樣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嗎?”這一問題一經提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討論,由此便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新課內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如此導入,趣味橫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數學一直以來都是一門令很多學生感到畏懼的學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一學科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難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從而極易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借助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將數學知識變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內容、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目的。
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部分內容時,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我先是借助信息技術讓一條直線“動起來”,使之與已知圓產生相離、相切、相交等各種動態的位置關系。同時,我在旁邊標注出了圓的半徑r和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這樣,學生便可以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進行直觀感知,進而便可以根據圓的半徑r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的數量關系,自主推導出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之間的關系。如此,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既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而且還突破了教學難點內容,深化了學生的理解認識。
三、基于合作學習,創設探究情境,發展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始終扮演著“聽者”與“接受者”的角色,這便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成了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單向活動過程,進而不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更無從談起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鑒于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應盡早從被動式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并通過探究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便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時,我先是引導學生回顧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之后,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出示了兩對只有一個角相等和只有一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并詢問其是否全等。很顯然,學生齊聲說道:“不全等!”于是,我追問道:“那么三角形的角和邊需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全等?”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動手操作來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進行合作探究。如此一來,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總而言之,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創設何種教學情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迎合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發展需要,還需教師立足學生特點與教學內容來對其做出合理選取,以便能夠創設出適宜學生領悟的、真正為數學教學服務的有效情境。
參考文獻:
[1]梁洪萬.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4):41.
[2]莊昌艷.淺論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