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妍妍
關鍵詞:小學語文;“蘇式”課堂;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083-01
為了尊崇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基于蘇州地域文化背景,展示蘇州融合通達的個性特點,體現蘇州地方特色的課堂教學體系,蘇式課堂將“人文關懷”作為指導,努力追求“蘇式”課堂的人文性。而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什么是人文性,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關心人、愛護人、接納人與理解人;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追求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實現對世界的改造。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語文教育貫穿始終的追求及其主要內容應該是激發學生的人文需求和人文探索、造就學生基礎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自由個性的發展。怎樣使小學語文“蘇式”課堂具有人文性呢?下面談一下筆者的一些看法。
1.學會思考,努力倡導“蘇式”課堂教學的“人文性”
讓每位學生體驗到課堂的歡樂、獲得提升,讓教師關注到每位同學,就應該努力倡導人文性教學法。行之有效的能體現人文性的教學方法就是“思索、探討、溝通、反思”,在思索中,可以呈現學生特有的思想特性和情感閱歷;在探討中,盡力讓小組組員的態度得以表明;在溝通中,使不同的看法到交流和碰撞;通過反思,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受到重新審視,以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前進。有了這種形式多樣的碰撞,“蘇式”課堂教學中單薄、低效的缺點才會被克服,學生才能得到真誠的呵護,枯燥機械的知識才能變成滋潤學生內心的甘露。在教學中,老師只有充分重視學生,關懷學生,提升學生,才能使教學達到最終目的,即課堂上洋溢出源源不斷的人文關懷。
2.鉆透文本,準確領悟“蘇式”課堂教材的“人文性”
古語有云:“情動而辭發”。作者在構思文章時,一定會先傾注情感,再來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人文性的體現。身為語文老師,只有自己先體會并領悟到文本中流露出來的獨特的人文性,才可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影響。課堂上,只有不斷提醒學生尋找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才能使學生吸收內化,使自我的人文精神得到發展。課堂上學生陶冶了情操,豐富了情感體驗,才能達到“蘇式”課堂教育中的人文性。
3.享受學習,主動營建“蘇式”課堂環境的“人文性”
第一要關注差異,促進發展。每位學生都具有獨特的人格,有自身特有的個性,有獨到的生活閱歷和情感經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刀切”,對每位學生都使用同樣的方法,而是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不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只有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營造具有人文性的課堂環境氛圍,才能使學生有長足的進步。比如,我在課上指導學生朗讀時,鼓勵學生選定班上另一名學生作為學習榜樣,仿照對方的樣子練習,然后進行展示。對于讀得不是特別流利、有感情的學生,只要他敢于嘗試,勇敢地表現自己,就對他的努力給予肯定。在課堂上,只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嘗試,大膽舉手發言的學生,就表示認可。平時學習吃力的學生的表現更是加以肯定,不會由于他回答錯誤或者沒答到點上而批評他,真誠地告訴他通過自己的思考與付出,總是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獲。一旦學生嘗到靠自己的認真努力而取得一定成果的甜頭時,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加上教師的關懷,不斷促進著他們自身的健康發展。
第二要交流碰撞,團結協作。生活中,學生想走得快,可以一個人走;想走得遠,就必須一起走。所謂“一起走”,就是指團結協作,新課程提出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生間的交流碰撞,經過眾人的努力,達到教學所需的效果。雖然學生團結協作能讓課堂氛圍更活躍,但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課堂秩序的紊亂,讓教師陷入困境,從而達不到讓學生自由發展,使課堂充滿活力的目的。因此,在學生討論時,創建一種“靈活有序”的合作機制,并通過練習使其形成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在平時的課堂上將協作互助落到實處,在學生間形成一中寬松、和諧、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維持和保障學生參與的熱度,就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從而讓學生努力認真地學習,創造出一個舒適的人文性學習環境。
第三要認識自我,善于自評。一直以來,傳統的課堂上總是被單一的評價方式所占據,就是教師或多或少對學生做出各種不同的評價。在課堂上,要是僅僅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那對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彰顯自我沒有好處,學生無法準確把握自己的優點或弱點,這樣無法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讓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前提下,進行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讓學生的優勢得以展示,同時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是被老師信任的。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善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激發學生自我評價的潛能,才能促使學生不斷的向前,營造出人文性的學習環境。
“蘇式”課堂是善于傳承、改變和發展的課堂。通過教師對“人文性”教學的積極倡導;“人文性”環境的積極營造;“人文性”文本的正確體會,加上學生的發現與領悟,一定能夠成功打造“蘇式”課堂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