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段;可視化;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32-01
在“互聯網+”的時代大潮中,由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新編出版。新時代,新教材,呼喚教學小助手,助力小學語文教師從“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黑板”的傳統課堂中走出,建構充滿活力的語文生態課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還未成熟,活潑好動是這個時期的主要特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可視化教學手段,能夠激發低年級學生的求知欲,集中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對教學效果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筆者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利用可視化教學手段,配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情感的依托、審美的取向,提升低年級學生的文本理解力。
1.課前可視導學,相蕩而生漣漪
現代教育中,多媒體軟件的使用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教師在班級發放“課前導學單”后,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預習時朗讀視頻、書寫照片的上傳,對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前閱讀學情從而做好教學設計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其中,視頻、照片等圖解手段為學生架起由抽象向具體過渡的橋梁,使知識趨于可視化,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課前,教師給學生發放《青蛙寫詩》課前導學單。課余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班級的希沃大屏錄制朗讀課文以及生字認讀的視頻。教師利用多媒體拍照上傳學生生字書寫的照片。通過分析學生“導學單”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前閱讀學情。
“課前導學單”的設計是為了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真實的還原。《青蛙寫詩》這首兒童詩,哪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哪些學生的朗讀存在困難,困難點是什么?通過上傳的朗讀視頻的研究,教師能夠清晰了解。本課的生字,哪些是認讀難點,哪些是書寫難點,通過上傳的照片,教師能夠確定生字教學的重難點。錄視頻,拍書寫照片,這些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新奇而富有情趣,學生喜聞樂見、樂于實踐。“夸夸你讀得好,幫幫你向前進”的反饋,更是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前學生的書寫,指導學生進行二次書寫,并拍照上傳至多媒體進行兩次書寫的對照,在對照中當堂評價。這一現場的、動態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協同的,有針對性的個體教學,在可視化教學手段的幫助下實現了統整。課前延伸至課堂的可視化導學,在相互激蕩中漾起層層漣漪。
2.微課穿插輔學,相擊而生靈光
閱讀是人通過視覺感知語言符號,并依賴大腦進行加工處理的理解語言意義的心智過程。一節完整的閱讀課程(40分鐘)時間有限,微課程(5-8分鐘)則占時較少,可以增大單位時間內的教學信息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此外,微課程以教學視頻的形式呈現,綜合處理了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內容精簡,主題突出,它在全課程中的穿插能夠很好地輔助教學。
以學生齊背之前學過的詩歌這一形式導入新課后,教師引出“兒童詩”的名字。“‘兒童詩’究竟是什么呢,它與其他的詩歌有什么不一樣呢?”教師拋出了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一年級的學生對于“兒童詩”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很大難度,教師適時借助“微課”功能,播放微課《兒童詩》,將載有知識點的信息傳輸給學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眼前的視頻瞬間攫住了學生的心,課堂上,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眼睛迸發出迷人的光彩。微課視頻激活了學生腦海中的經驗表象,喚醒了學生鮮活的感受,同時架起了一座彩虹橋,將學生引往《青蛙學詩》這首兒童詩文本的學習。微課程穿插于全課程教學,它與全課程的相互撞擊迸發出靈動的光彩。
3.視聽兼用促學,相合乃生芳華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一年級的小朋友,年齡小,活潑好動,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如何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力,可視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解決了這一難題。視聽的兼用,感官的刺激,增強了學習知識的吸引力,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精讀課文時,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青蛙的叫聲,告訴學生“小青蛙要寫詩啦”。青蛙叫聲這一音頻的播放引得學生因聲尋找,好似青蛙真的蹦到了我們的課堂。音頻是一種聲音符號,它讓學生的耳部器官接受了刺激,瞬時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迅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貼了逗號、句號和省略號。可愛的教學板貼直觀形象,十分立體,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方便了學生左右腦的協同記憶,提升了學生的文本理解力。“串”的古文字圖片的出示,幫助學生理解了字義,具有形象性,使知識的準確性、完整性得到了全面體現。視聽兼用,促進教學,感官與感覺在教學中的相互融合生發了美好。
課前導學,微課輔學,視聽促學,可視化小助手,助力語文教學。不激越,亦不板滯,不濃艷,亦不枯寂。教者輕松愉快,聽著心馳神往。學生在語文課堂這一動感地帶上,求知、感悟、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生漣漪、生靈光、生芳華。
參考文獻
[1]鐘桂芳.讓課外閱讀走向“可視化”[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5(10)
[2]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