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超業
關鍵詞:生態理念;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160-01
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危害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地步,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價值觀念的核心關鍵時期,少年兒童作為國家建設的未來后備力量,從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對其滲透進行生態理念教育可以更好地將生態文明知識深入內心,將環境保護融入到成長的過程,意義重大。
1.加強生態環保知識的學習,提升生態素養和環保意識
作為教師就要加強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學習,語文教師在掌握語文教學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深入了解當前生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之處,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以及成效如何。只有自己的知識儲備足夠才能更好地教育小學生掌握生態基礎知識、幫助其全面深刻地了解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方向,教師著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們把握教學的核心,例如可以開展專題課堂“森林資源保護”、“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等,輔助學生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感受到生態環保知識并不遙遠就在身邊,進而引導學生們增強環境保護的觀念,提升生態素養。
2.結合教材文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使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著數量較多的生態相關課文,教師應當善于運用這些課文,精心將生態知識的教育融入到教學方案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對生態知識形成基本的認知。例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的過程中,教師以“森林是人類的朋友,建設‘四化’離不開綠色寶庫”這句話為中心,對學生提問:“為什么說森林是人類的朋友?森林對人類的生存來說有哪些益處?我們應當怎樣保護祖國的森林?”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發揮下對森林的作用產生獨特的認知;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解森林的作用,如凈化空氣、保護生態環境等,告訴學生植樹節設立的初衷,讓學生明白在植樹節的倡導下可以為森林保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生態知識講給家長、朋友聽,加深對生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又如,在教學《自然之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上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珍貴動物圖片,清晰地向學生展示人類違背大自然發展規律造成的嚴重問題,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在大自然中生存中就應當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不要肆意破壞“自然之道”,否則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大自然,如何保護大自然中的動物,引導學生明白作為一名學生怎樣去保護自然,也可以讓學生以保護自然、保護地球為主題寫一篇作文,融入真情實感,形成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
3.在教學中滲透生態法治教育,根植生態文明種子
在小學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從人類睜眼面對世界的那一刻,面對的就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向學生宣傳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違法破壞生態環境而受到懲罰的案例視頻,以警示學生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也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保護生態環境的先進人物和先進實際,讓學生從故事中陶冶情操,樹立堅定的生態法律意識,樹立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形成良好的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行為和思維習慣,進而從小建立起生態文明理念。
4.營造生態氛圍,將生態文化融入課堂教學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活動,給予學生多一些表揚,少一些嚴詞批評,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引導學生學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應當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如在教室中主動打掃衛生、不亂扔垃圾,在街道上主動做到隨手拾起垃圾扔進垃圾桶,主動做到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帶吐痰等,也可以主動做交通文明的倡導者和勸導者。為了擴展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積極爭取與環保部門的聯合教育,向學生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的密切溝通與合作,借鑒生態文明教育的成功經驗,運用多樣化的方式相學生傳播生態保護正能量,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讓學生養成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習慣于思維。
于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環保理念的教學可以很好地給予小學生以思想啟蒙,打下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發展平衡的烙印。教師要注重加強生態環保知識的學習,提升生態素養和環保意識;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滲透生態法治教育;營造生態氛圍,將生態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語文教育與生態教育齊頭并進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科學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維龍,周瑛.生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