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彬彬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中年段的作文教學,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關鍵詞:課堂 ?興趣 ? 多媒體教學
正文
新課程標準小中年段的作文教學,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作為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怎樣做好中低年段的銜接,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學生有了興趣,就能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思維。學生習作也不例外,如果有了習作的興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三年級的學生是學習習作起步階段,課標已經降低了習作的難度,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導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寫出自己的快樂,寫出自己的煩惱,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寫多少就寫多少,這樣起步作文,讓孩子覺得作文并不可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與寫作熱情。我還利用多媒體教學,把生活畫面形象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直接的看到自己平時的生活,然后讓學生先說,再把自己說的下下來。這樣課堂活躍了,學生也有了寫的內容了,學生一下子就有寫作文的興趣了。
二、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新課標強調了積累語言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是學生學習和積累祖國語言的重要手段,厚積才能博發。三年級的學生積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水平,就必須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在朗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增強語感。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的畫面很美,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民族小學學生的特點,從不同民族的學生寫起,寫出了不同民族的服裝、語言。還有民族小學學生上課朗讀課文、下課玩游戲的情景。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表演讀、比賽讀、配樂朗誦等多種形式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句子,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學生歡聚在一起努力學習,我們祖國各民族團結在一起的深刻內涵,從而積累優美的詞句,為今后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書目,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內遷移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的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讓學生認真閱讀《小學語文報》、《唐詩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等,摘抄優美段落,背誦名詩名篇,不僅能開拓視野,增知啟智,更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淀素材
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習作,就是用筆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頌生活中的人,抒發生活中的情。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不知道應該怎樣去運用生活中的材料??梢酝ㄟ^以下幾種方式積淀素材。 1、捕捉鏡頭,生活中積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經常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鏡頭,以及在學校、家庭、社會出現的豐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和人物,用隨筆的形式把這些材料記錄下來,如課堂中隨機發生的事情,校園、班級里開展的各項活動,鄰里間的故事等。一天我正在上語文晚自習,由于開著燈,飛進來很多飛蛾,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轉移,飛蛾飛進教室后,學生都抬頭看這幾只飛蛾,飛蛾圍著燈撲來撲去,到處飛舞,如果我按照課前設計好的思路繼續講,效果肯定不好,我就停下來,對學生說:“這幾只飛蛾看見同學們學習非常認真,所以也想進教室來聽聽課,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這幾只飛蛾有什么特點,等會請大家來說一說。”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那幾只小鳥飛蛾在教室里轉來轉去,時上時下,有時還停在學生的桌子上。我給了學生10分鐘相互交流的時間,然后請同學在全班講。有一個同學講到:“今天第一節語文課,老師正在給我們上課,大家都被胡怡朵同學的朗讀吸引住了,也許是因為她讀的太美了,連窗外的幾只飛蛾也飛了進來,飛蛾翅膀大大的,有一只飛蛾落在我的桌子上,我看見它的翅膀好漂亮啊,五顏六色的,還長著一對長長的胡須,好像要跟我說話?!崩镯懫鹆艘魂囌坡?,我也松了一口氣。我又讓學生把剛才看見的,自己想到的記下來,學生因為是自己親眼看見的,親自體驗的,所以都寫的很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不盡的新鮮事,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去觀察生活,去發現生活。 2、綜合訓練,活動中積淀。 中年段學生年齡小,好勝心強,特別喜歡參加活動。針對這一特點,我組織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快樂,在活動中獲得情感,以活動促積淀,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寫。人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都是描寫秋天的文章,在語文園地三中,口語交際和習作中要求學生說秋天的快樂,寫秋天的美麗,我在上課前就先組織我們班學生去我們這里河邊的大草坪上感受秋天的美景,在秋天的美景開展各種活動。回到教室后組織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自己怎么做的寫下來,由于剛剛看完做完,學生們興趣很濃,很快就寫出了自己的作品。我每周還利用一節語文課讓學生開展綜合性活動,如成語接龍、古詩背誦大比拼、讀書筆記展示、課外收集展示等,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拓展了思維,既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也為習作積累了素材。
四、鼓勵是學生習作的動力
對于初學習作的小學生來說,有的學生的確是拿起筆是無從下筆,于是我對這部分學生的方法是以鼓勵為主,經常對他們說:只要你把心里想的寫出來就了不起了,今天能寫句,明天爭取再寫兩句;今天不會用優美的詞, 下次爭取用一個詞,使句子變得優美一點。只要學生能用好一個詞語或者寫好一個優美的句子,我都及時的鼓勵他們。這樣在我的鼓勵和訓練下,學生們寫作文的思路也廣了,語言也多了,句子也美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班級的整體習作水平也顯著提高了。
以上是我就小學中年級初學習作,如何進行起步訓練,讓他們盡快步入作文之門。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