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炫
摘 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受眾面擴大,新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廣告傳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電視廣告傳播現狀進行分析。本文就從新媒體時代電視廣告的傳播現狀入手進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效對策,希望能夠對電視廣告傳媒環境的改善有所幫助。
關鍵詞 新媒體 電視廣告 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當前,在新媒體形式不斷多樣化的過程中,不同種類的廣告和多媒體形式誕生,這體現出了新媒體時代的特征之一——媒體多樣化。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電視廣告傳播方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了增強電視廣告傳播的效果,使它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對傳統的廣告傳播方式進行變革。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廣告傳播現狀分析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電視廣告使用率下降,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廣告傳播,成為廣告商的主要選擇。
(一)電視廣告市場
對于電視廣告自身而言,其市場廣告費用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很多廣告商在選擇電視廣告傳播渠道時往往傾向于收視率較高、廣告投放量大的電視頻道,這就使得廣告和資金大量集中于幾個頻道,與收視率不佳的頻道廣告差異明顯,這就加劇了電視廣告傳播內部的兩極分化現象。第二,這種兩極化差異會使得競爭加劇,低收視率的電視頻道和高收視率分化逐漸加強,不良競爭出現,導致電視廣告傳播現狀雪上加霜。
(二)電視廣告環境
新媒體形式下的電視廣告環境并不樂觀。一方面,電視臺在商業廣告上取得的收入逐漸減少,再加上為了增加社會效益加大公益廣告的投放,使得廣告傳播面臨挫折;另一方面,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下,互聯網的一些網絡平臺成為廣告商青睞的對象,不僅廣告費用低,而且流量大,回報高,使得廣告資源被分割,影響了電視廣告傳媒的發展。
(三)電視廣告自身
對于電視臺自身而言,很多節目沒有新意,節奏拖沓,節目缺少創意,是電視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新媒體趨勢下,傳統電視節目不能很好地迎合新媒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導致廣告商轉投向低成本的網絡平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電視節目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沒有利用其受眾廣、穩定的特性,無法增強廣告商的信心。
二、新媒體時代電視廣告傳播對策
(一)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
1.在新媒體時代,為了增加電視廣告的投放率,增強其傳播效果,需要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增進與其他新媒體之間的交流。首先,要對新媒體技術進行應用,大大提升電視廣告的傳播速度、質量和效果。其次,實現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傳播的結合,拓展傳播渠道,增強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最終達到提升電視廣告傳播影響力的效果。最后,傳統的廣告傳播要抓住新媒體自身在內容和質量上的優勢,使得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廣告媒體有進一步發展。
2.為了優化電視廣告環境,電視廣告傳媒還可以增進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這樣不僅能夠拓展電視廣告的渠道和層次,還能使廣告投放呈現全新的全方位模式。例如,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等技術的應用,電視節目與手機應用的合作等,使得電視廣告的受眾從收視者擴大到龐大的網絡受眾群體,增加了廣告投放的經濟效益。
(二)建立創新的電視廣告傳播平臺
1.在新媒體發展趨勢下,對現在傳統的電視廣告傳播模式進行變革,使得傳播模式向適應新發展趨勢、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改進。面對傳統廣告模式受到的挑戰,首先要重視創新意識在電視廣告傳播中的作用,使得廣告服務更加有新意,拓展廣告模式,促進電視廣告健康發展。其次,在傳統的電視新聞媒體方面,廣告傳播結構一般比較單一,但是這種單一的廣告傳播模式不利于提升經濟效益,因此要努力增強電視廣告傳播的多樣化趨勢,吸引廣告投資商的參與,例如,近年來,一些綜藝節目對植物廣告的創新性措施就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
2.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特征,優化電視廣告傳播平臺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最大化廣告傳播效果。目前,電視廣告市場內部競爭激烈,廣告商對于投放廣告的考慮更傾向于判斷市場的發展。因此,電視廣告傳播一定要建立在滿足廣大受眾需求的基礎上,為大家提供高質量的廣告資源,使得電視廣告傳播效果真正得到提升,最終實現廣告傳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視廣告傳播的創新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們必須在了解行業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傳統電視廣告存在的問題。本文從電視廣告市場、電視廣告環境和電視廣告自身三個方面論分析了電視廣告傳播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和建立創新的電視廣告傳播平臺兩個角度入手,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作者單位為廣西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苗勝.新媒體時代電視廣告傳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6(19):99.
[2] 王婧杰.融媒時代雙重效應原則在我國電視廣告傳播中的運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7.
[3] 鄭姍姍.新媒體時代電視廣告傳播現狀及策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