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青 李探
摘 要 在電力系統構成中,電力線路屬于十分重要的部分,電力線路運行對整個電力系統運行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保證電力線路運行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十分必要。為保證電力線路運行的穩定性,可利用紅外檢測技術,以更好地發現電力線路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實現電力線路更理想的運行,保證電力輸送效率。
關鍵詞 電力線路 紅外檢測技術 應用
為保證電力線路運行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十分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對其進行檢測,而檢測工作的開展需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檢測技術,紅外檢測技術就是其中比較有效的一種。在電力線路的實際運行中,通過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可使線路檢測效率及準確性得到提升,為更好地處理線路故障提供有效依據及支持。本文主要分析紅外檢測技術在電力線路運行中的應用,以更好地實現電力線路的檢測,保證其安全穩定運行。
一、紅外線檢測技術概述
在電力線路中,對于已發生的設備故障而言,大部分情況下其表現都是通過熱狀態或者依據溫度變化情況得以體現的,對于電氣設備中有關的絕緣部分而言,其絕緣故障及性能劣化情況的出現,大部分原因都是介質損耗的增加,在線路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電壓影響,在線路中會有發熱狀態出現,并且在接頭部位也會出現接觸不良的情況,還可能會出現電氣連接不良的狀況,導致局部發熱。對于電氣設備而言,故障會使電壓實際分布情況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設備在實際運行中出現溫度異常的狀況,對于溫度在零度以上的物體,其表面通常會向外不斷輻射紅外線,通過對紅外探測器的應用,可探測診斷紅外輻射信號,從而獲取電力設備熱狀態特點,根據這種熱狀態可適當判斷設備故障情況、故障類型以及故障的嚴重程度。比如,通過對紅外熱像儀的應用,可將不可見的紅外輻射轉變成為能夠看到的圖像,同時產生電信號,經放大及數字化,實現熱像儀的電子處理,而后在顯示器中轉變,得到紅外圖像。在電力線路運行的監測過程中,通過對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可有效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有效提升線路檢測質量,保證線路運行檢測取得更令人滿意的效果。[1]
二、電力線路運行中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
(一)在電力系統方面的應用
在電力線路實際運行過程中,通過對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電力企業可利用自動化系統傳送檢測數據,在此基礎上建立專業數據庫,該數據庫能夠進行數據匯總,在信息共享方面提供有效途徑,使企業能夠科學利用數據信息。另外,數據庫的利用還能使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更好地獲取準確信息,有效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在企業綜合合理利用紅外檢測結果及運行資料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形成一體化管理,在此基礎上保證電力線路實現更理想的運行,更好地進行電力輸送。
(二)在缺陷管理方面的應用
在電力線路實際運行過程中,通過對紅外檢測技術的合理應用,在實際實踐中可利用系統化管理,對有關診斷報告以及檢測記錄實現統一化管理,這在提升檢測工作質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義,為專家數據庫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基礎,使缺陷管理實現標準化及規范化。這主要是因為通過對紅外檢測技術的合理應用,在發現故障到處理故障的整個過程中,在每個環節都能夠形成相應標準,在管理工作的實際開展中,規范化程度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在實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只需要對比不同情況下線路設備的溫度情況,科學合理地分析紅外檢測有關信息,就能夠明確缺陷嚴重程度,從而更好地處理問題,確保電力線路能夠更好地運行。
(三)在實際檢測方面的應用
在電力線路運行檢測工作的實際開展中,對于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而言,在隔離開關刀口及線夾上,通常隔離開關刀口都是在外面裸露,在實際工作及應用中很容易產生氧化反應,并且由于應力作用影響,往往會產生電流很難流通的情況,導致電阻堆積問題產生,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溫度較高。利用紅外線檢測技術進行檢測,可及時發現溫度異常情況,并且對其進行有效處理,有效避免嚴重事故的發生。線夾產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在外裸露,一旦有松動及接觸不良情況產生,會導致電阻增加,產生發熱問題,而通過對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檢修消除異常情況,保證線路正常運行。[2,3]
三、結語
在電力線路實際運行的過程中,為確保其運行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電力線路運行情況進行檢測,而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加強對紅外檢測技術的認識,合理應用這一技術,及時了解線路運行情況、處理問題,保證其運行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為國網宿州供電公司)
[作者簡介:周燕青(1976—),男,安徽宿州人,大專,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力線路維護。]
參考文獻
[1] 傅道峰.電力線路運行中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6(13):69-70.
[2] 薛暉.電力線路運行中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J].硅谷,2012,5(23):2-3.
[3] 陳星,陳元斐.紅外檢測技術在電力線路運行中的應用[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1(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