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中教育的基礎科目,化學學科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后,在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勢必也要做出調整,基于此,文章展開了具體的論述,探究高效的教學策略,有效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高中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改革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再機械地學習,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從能力培養上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鍛煉。因此,應通過教學策略的調整有效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 夯實學生化學學科基礎
化學學科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基礎知識就像學生的武器,有了武器才能強化自己,提升能力。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化學基礎知識掌握并不扎實,對于知識缺少系統性的認知,這就很難構建化學架構幫助學生捋順知識、強化知識的記憶。一旦在化學學習中遇到問題,不能綜合性地將知識糅雜在一起思考。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認識到基礎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知識的重難點,明確知識的主次,從而使學生合理分配學習精力與時間,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教學《硫和氮的氧化物》這部分知識時,SO2是最具代表性的硫的氧化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掌握其性質、特性,從化學特質以及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對SO2展開全面的認知,從而對這種氧化物展開正確的理解,認識到SO2是對大氣環境、生態環境有嚴重污染的一種氣體,秉持著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應倡導社會減少SO2的排放。通過基礎知識學習,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化學基礎知識展開認識,能夠掌握基本辨別是非的能力,而化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確地掌握基礎知識,便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實踐,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 從微觀、宏觀角度培養學生辨識能力
從微觀與宏觀角度對化學學科知識進行辨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高中生應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概念教學、實驗教學等多種途徑來完成。從宏觀角度來講,化學反應中激烈的反應變化、顏色變化、氣味等一系列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都可以被稱為化學的宏觀反應現象,這些現象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化學反應;而化學的微觀反應現象則是不能被肉眼所見的,如反應中分子碰撞、分子活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微觀化學反應現象也是導致宏觀化學反應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化學教學中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培養學生辨識能力,能夠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更客觀,也引導學生樹立綜合性的化學思維,從全方位觀察化學反應變化。例如,在教學《高分子化合物與材料》這部分知識時,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掌握結構單元、單體、聚合度等概念,了解高分子材料與化合物的結構,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觀察加聚反應,全面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引導學生不懈探索,以嚴謹的科學態度辨別化學反應現象,對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單體、鏈節等結構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對知識有直觀的認識與理解;并且讓學生了解到這部分知識中對于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單體的判斷是重點與難點。
三、 加強學生變化思想、平衡思想的鍛煉
變化與平衡是化學學科中化學反應的兩種突出特質,這兩種化學思想的形成對解決諸多化學問題都有著重要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這兩種思想。變化主要是指化學物質在化學反應中必然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改變,可以是宏觀上的也可以是微觀上的,但如果化學物質未發生改變,那么則不能稱為化學反應;平衡的思想產生的原因是化學物質的可逆性,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化學反應物完成反應的瞬間其開始發生逆反應,如生成物濃度逐漸變大、反應速率逐漸變快等,導致最終正反應與逆反應在同等速率下完成,濃度也不發生變化,實現平衡狀態。變化思想理解相對簡單,但是平衡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為此,這部分也將成為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先讓學生了解可逆反應,掌握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的標志,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各組分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間接判斷其他物理量等;同時,通過例題或實驗讓學生理解每種標志,直觀地認知化學反應的平衡狀態,從而強化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能夠充分運用這兩種思想。化學學科的學習中,變化與平衡這兩種思想會被反復地應用,掌握了這兩種思想,可以強化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使學生更理性、更靈活地學習化學。
四、 以多元目標引導化學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基于教學大綱與學生實際情況以教學設計為契機設定課堂教學目標,目標對教學有引領作用,核心素養視角下,課堂教學應實現學生知識掌握、學習方法鍛煉、能力鍛煉、價值觀培養四個目標。因此,在知識講解過程中,要從這四個方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例如,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這部分知識時,關于Na元素的學習讓學生對該元素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有全面的了解,是學習的整體目標,而要想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鍛煉與價值觀的樹立還需要教師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如通過金屬鈉的切割實驗對金屬鈉有客觀的認知,將金屬鈉放入水中,通過其與水發生的反應觀察金屬鈉的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自行記錄實驗現象,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總結知識。學生會觀察到金屬鈉漂浮在水面上,逐步被熔成一個個小球,在水中滾動,有嘶嘶的響聲發出。在實驗中,對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進行了培養,讓學生掌握了關于金屬鈉的知識,并讓學生樹立了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強化了團結協作意識。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落實,推動著高中教育改革進程,高中化學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科目,應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不斷調整與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便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靳春蓮.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7(15).
[2]周俊.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中國高新區,2017(1).
[3]張亞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
作者簡介:金安靖,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榆中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