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國家發改委舉行8月份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出席發布會,介紹了經濟運行、電力體制改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下調征信服務收費標準等情況,并就物價水平、促消費政策、去杠桿措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城市群建設、優化營商環境、足球場地建設等問題,回答了與會記者提問。
一是電力運行情況。從發電看, 1-7月,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3%,增速較1-6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同比分別增長0.1%、10.7%、22.2%、5.1%和12.1%。7月份,發電同比增長0.6%,增速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
從用電看,1-7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4.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5.2%、2.8%、9.1%和8.8%,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分地區看,全國28個省(區、市)用電正增長,其中4個省(區)實現10%以上兩位數增長。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7%,增速比上月回落2.8個百分點。
二是投資項目審批核準情況。7月份,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2個,總投資705億元,其中審批8個,核準4個,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行業。其中,審批的新建鄭州至濟南鐵路濮陽至濟南段,對于加強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聯系,完善高速鐵路網布局,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積極作用。核準的云貴互聯通道工程,對于加強云南、貴州兩省電網互聯互通,促進云南富余水電消納,提高貴州外送通道利用率,增強粵港澳大灣區電力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價格運行情況。7月份,價格總水平延續基本穩定態勢。
CPI方面,7月份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同比漲幅2.8%,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本月CPI環比上漲,主要受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所致。
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水果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進入7月份,由于時令水果大量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充足,水果價格整體出現了回落,而且回落幅度還比較大。據對36個大中城市監測數據顯示,7月下旬蘋果、橙子、梨、西瓜和香蕉5種水果平均零售價格與7月上旬相比下跌5.2%。其中,西瓜、梨的價格降幅較大,分別下降16%、15.1%。后期,隨著時令水果供應的增加,特別是新季蘋果、梨上市,水果價格有望繼續回落。
蔬菜方面,隨著應季蔬菜大量上市,6、7月份價格明顯回落。據對36個大中城市的監測數據顯示,7月份15種蔬菜平均零售價格均出現回落。其中,黃瓜、西紅柿零售價格比上月分別下降2.4%和13.6%,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3.6%和4.1%。預計后期價格將繼續回落并保持季節性波動。
PPI方面,7月份環比下降0.2%,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同比降幅0.3%,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本月PPI環比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于近期國際油價下跌,帶動我國石油開采及下游的石化行業價格不同程度下跌。在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帶動下,我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價格環比上漲4.6%,部分對沖了油價下跌的影響。
總的看,7月份 CPI和PPI同比漲幅處于溫和區間,預計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物價還將繼續保持總體平穩運行態勢。
一是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截至7月底,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總量持續增長,累計歸集各類信用信息約370億條。“信用中國”網站公示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約1.97億條,其中行政許可信息約1.56億條,行政處罰信息4063萬條。
二是強化失信聯合懲戒。7月份,新增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信息69.38萬條,涉及失信主體63.92萬個,退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主體16.65萬個。7月當月,全國法院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33萬例,限制購買飛機票256萬人次,限制購買動車高鐵票9萬人次,此外,7月份有15萬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法律義務。
三是推進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在拖欠工資問題治理領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2019年第三批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共涉及工程建設、加工制造等行業的100家企業,總金額達1.2億元。涉及企業信息均已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依規實施聯合懲戒。同時,自7月16日至8月26日,人社部等6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40天的根治欠薪夏季專項行動,目前正在聚焦工程建設領域欠薪問題進行全面清查。涉金融失信問題專項治理領域,發布第十七批涉金融領域黑名單共計400個,包括非法集資個人、非法集資企業和其他嚴重違法名單。
四是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國家發改委組織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第三方機構,對3300多萬家市場主體,完成了第一期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工作,目前正在對評價結果按行業領域進行分解,并將按區域把評價結果推送至地方,對受評主體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其中,對6.8萬個家政服務公司進行了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推送至相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單位參考應用。同時,在“信用中國”網站公告第四期涉煤炭領域評價結果,為推動信用監管落地生效提供重要支撐。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降低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大幅下調征信服務收費標準。
《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等機構查詢企業信用報告基準服務費標準由每份40元降低至20元,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基準服務費標準由每份4元降低至2元。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收費標準由每件每年60元降低至30元,變更登記、異議登記收費標準由每件每次20元降低至10元。農村商業銀行等9類金融機構查詢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繼續實行優惠收費標準,將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增補納入優惠范圍。上述享受優惠政策的機構查詢企業信用報告收費標準由每份15元降低至10元。個人通過互聯網查詢自身信用報告免費,通過柜臺查詢自身信用報告,每年前2次免費,自第3次起每次收費10元。本次征信服務收費標準總體降幅近50%,預計每年可為用戶節省成本支出約7.4億元。
《通知》要求,征信中心應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創造條件進一步增加個人柜臺查詢自身信用報告免費次數,采取措施促進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小微金融機構接入征信系統。各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機構等征信系統用戶,不得違反規定自定收費項目,將征信查詢費轉嫁給被查詢對象,增加被查詢對象負擔,也不得要求被查詢對象自行提供其信用報告。
近期,黨中央和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文件,不少地方也推出了一批有針對性的措施,可以說,各方齊抓共促擴消費的局面正在形成。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四個方面工作:
第一,疏通堵點促消費。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癥結”所在,推動相關部門和地方出臺實施一批促消費舉措,特別是要針對消費領域突出的“痛點”、“堵點”問題,加快破除制約居民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大幅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促進居民消費提質升級。
第二,穩業增收促消費。要千方百計做好穩就業工作,為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抓緊出臺實施《關于多措并舉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合理增長的行動方案(2019—2020年)》,通過激發重點群體增收活力,促進農業農村和戶籍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穩定工資性收入預期,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第三,改善環境促消費。加快推進多行業和多領域放心消費環境建設。加強消費者維權信息化建設,實現“一地受理、全網查詢”,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者維權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商品質量檢查監督,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第四,形成合力促消費。7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并會同中宣部、科技部等25個部門和單位,建立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部級聯席會議這個平臺,推動促消費政策的統籌銜接,共同抓好促消費政策措施的落實落地。
稅務領域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充分發揮信用約束作用,引導納稅人誠信納稅,公平享受減稅紅利,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稅務總局聯合起草了《關于加強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征求了各方面意見。
《通知》內容充分體現了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協同共治理念,圍繞建立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管理機制、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強信息安全和權益維護、強化組織實施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在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管理機制方面,明確要求要全面實施個人所得稅申報信用承諾制,以自然人納稅識別號為唯一標識,健全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記錄,并建立自然人失信行為認定機制。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方面,將對守信納稅人提供更多便利和機會,對嚴重失信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在信息安全和權益維護方面,明確要強化信用安全和隱私保護,建立異議解決和失信修復機制。
總之,國家發改委將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部署要求,堅持三項原則,也就是堅持依法推進原則,堅持業務協同原則,堅持納稅人權益保護原則,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機制,引導納稅人誠信納稅,公平享受減稅紅利,推動納稅服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加快營商環境立法,是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的指導下,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條例》”),近期也正式向外征求意見。在《條例》起草過程中,突出了“三個結合”。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目標上,對標世界一流標準和國內先進水平;問題上,聚焦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市場準入限制、地方保護隱性壁壘、監管不公執法不力、融資難融資貴等突出問題。結合這一目標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系列制度性解決方案。
二是堅持鞏固改革成果和鼓勵持續創新相結合。對于前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已經普遍實行的成熟經驗和有益探索進行歸納提煉,上升到制度層面予以固化;對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但缺乏法律法規依據的做法,通過相關制度設計,為改革掃清法律障礙;對于具體程序和條件的設置,進行相對原則規定,以便為后續改革創新留出空間。
三是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共治相結合。一方面,強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優化營商環境職責,嚴格規范和約束政府行為;另一方面,貫徹社會共治理念,注重發揮市場主體、行業協會商會、新聞媒體、社會監督等各方面作用,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社會各界對《條例》制定給予廣泛關注。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就《條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召開了數十場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很多企業、專家、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建言獻策,既反映了實踐中存在的影響企業投資興業和群眾創業創新的突出問題,也提出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梳理各方面意見建議,對《條例》作進一步修改完善。
足球場地設施是發展足球運動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有了場地,足球運動才能有效開展。現階段,我國足球場地設施還存在明顯短板,突出表現在場地的供給還存在不足,布局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利用率還普遍不高,場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不夠強等。
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會同體育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開展此次專項行動,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支持、企業運營、充分競爭的原則。
所謂政府支持,是指政府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但是中央預算內的投資畢竟是有限的,主要是發揮中央預算內資金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地方政府也將推出支持政策清單,破解社會力量參與足球場地建設的堵點和難點,充分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所謂企業運營,是指社會足球場地設施的供給主體和支持對象是市場主體,不分內資、外資,國有、民營,營利、非營利,都要一視同仁、都可以平等參與。
所謂充分競爭,是指專項行動不搞“點球式”支持,鼓勵城市和企業自愿申報。同時,明確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類足球訓練基地作為項目主體進行申報,進一步提升足球訓練的硬件條件。
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努力實現足球場地數量、利用率明顯提升,運營成本和服務價格明顯下降,既實現運營主體的可持續發展,又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動足球等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有關部門一道研究出臺新時期促進體育產業改革發展的硬招實招。二是利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實施“十三五”公共體育普及工程,對符合要求的項目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在此基礎上,對“十四五”時期中央投資的支持方向進行深入研究論證,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三是加強對項目的監督檢查,組織實施日常調度、在線監測、評估督導和監督問責,對于投資計劃執行不力的項目,將按照規定實施懲戒。
(來源:國家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