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昊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經濟發展 ?匯率穩定
2009年初,我國開始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編制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2015年第三季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16年,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等原因,人民幣國際化總體陷入停滯狀態;2017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RII在第四季度再度反彈。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受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會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波動。因此,本文通過分析英鎊、美元、日元、歐元的貨幣國際化經驗,來考察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因素,以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經驗借鑒。
(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2009年,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個城市開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同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出臺,從制度上支持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計價結算功能的發揮。隨后,我國又陸續將北京、天津等設為試點地區。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3.8%上升為2016年的11.5%。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在2009年到2017年間發展迅速,從26億元增長到43565億元,其中以2015年72344億元最高。亞洲各國始終是我國貿易的主要對象,并且隨著我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系越來越緊密,對美元的依賴會相對減少。
(二)人民幣直接投資
目前,我國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為主要方式。據《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17》統計,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從2010年的5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569億元,以人民幣結算的外商直接投資從2010年的22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1801億元。從201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的數據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份額的5.9%,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有大約20%是以人民幣方式出資;境內投資者共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近3000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2017年累計投資201.7 億美元,同比增長31.5%。
(一)英鎊國際化的興衰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殖民地貿易使英國在工業產值、對外貿易方面領先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816年,《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確立了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19年,英國頒布條例,規定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能兌換金條和金幣,取消對金幣熔化和金條輸出的限制,實行了真正的金本位制。到十九世紀后期,世界各國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度,由于當時英國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英鎊成為了國際貨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英國的工業產值先后被美國和德國超過,英鎊在全球外匯儲備份額中從1899年到1913年間從49.6%下降到41.4%,而法郎從11.2%上升到25.8%、馬克從9.9%上升到12.8%。一戰期間,各國停止金幣鑄造及紙幣與黃金的兌換,禁止黃金的輸出入,加速了金本位制的崩潰。1931年,英國放棄金本位制,標志著英鎊時代的終結。
(二)美元國際化的經驗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美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一戰以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英、法、德、日四國的總和。1944年,美國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1951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來復興歐洲經濟,實質上則是轉移國內的過剩產能,擴大美元在國外的流通規模,加速美元的國際化。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部缺陷致使該體系于1971年瓦解,但是,美元的國際地位沒有出現趨勢性的下降,反而在二十世紀末再度增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201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8家是美國企業,其中4家是美國科技類企業,高科技產業不斷為美國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
(三)歐元國際化的發展
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根據IMF的統計,2017年全球外匯儲備中歐元份額為20.16%,已成為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貨幣。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疊加沖擊下,歐元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份額從2009年的最高峰27.7%下降到2016年的最低點19.1%。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緩慢,希臘甚至出現了2.8%的負增長,經濟復蘇的步伐明顯落后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歐盟是主權國家的聯合體,而不是主權國家,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同步和政治利益矛盾在所難免。
(四)日元國際化的困境
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但是,日元國際化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美國的壓力而展開的,美國只希望日本對其開放金融市場,并不希望日本進行金融改革,所以日本資本項目的開放先于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以1985年的廣場協議為例,美國為平衡對日本的巨額貿易逆差,使日元對美元匯率升值,正是由于日本金融市場的完備程度不能適應日元急劇升值的情況,日本的經濟陷入了大調整時期。在泡沫經濟破滅、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進行了利率市場化、廢棄主銀行體制等金融改革,樹立了維持日本經濟穩定增長、穩定日元幣值、提升日元在國際上的使用比例等目標,但以如今的狀況來看,日元國際化處于停滯狀態。從1995-2017年,日本有5個年度經濟負增長,日元在全球直接投資、外匯儲備和國際債券余額中的份額也不斷下滑。
(一)經濟實力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因素
貨幣發行以國家信用為保障,而國家信用以經濟實力為保障。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英鎊自然被其他國家認可和接受,成為世界貨幣。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使歐元區經濟一蹶不振,歐元的全球外匯儲備份額也隨著經濟停滯而下降。日本自泡沫經濟破滅后進入了“失去的二十年”,日元的投資和儲藏價值因為經濟與匯率的不穩定而下滑。在我國2009年初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開始到2017年之間,經濟總量也在快速增長,GDP全球份額由8.50%增長到15.17%,年均增長率達到7.5%。
(二)穩定的匯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我國現行的匯率制度旨在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從而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然而,目前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而資本項目不可完全自由兌換,根據三元悖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政策、資本的自由流通不能同時實現。資本項目的開放可能會影響匯率的穩定性,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因此必須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穩步、有序地推進資本項目的開放。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貿易往來等經常項目交易的需要、直接投資等資本項目的需要會產生貨幣替代,而資本項目不可完全自由兌換會抑制貨幣替代,在美元結算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開放資本項目可能會導致大規模的貨幣替代,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正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在國內金融市場發展滯后的條件下開放了資本項目,日元對美元匯率大幅波動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動蕩。相比而言,我國資本項目不可自由兌換可以減弱金融危機的沖擊并保持經濟高速增長。
(三)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動力
擴大人民幣對外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率需要克服使用美元的慣性,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我國與沿線國家以互利共贏為目標,開辟合作的路徑,深化國家和區域間的聯系。第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優勢互補,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二,要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共建自由貿易區,使人民幣在交易中獲得更多定價權,借助大型企業集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人民幣的計價結算功能,實現貿易支付習慣的改變,擴大人民幣在國外的流通規模和范圍,逐步打破美元壟斷的狀況。政府應繼續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激勵,激發企業主體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朱峰.美、歐、日國際貨幣的歷史比較與人民幣國際化探索[J].商,2013(23):103-104.
[2]沈悅,戴士偉,樊錦琳,張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影響因素及前景分析——基于與歐元、英鎊、日元及美元的對比[J].經濟問題,2019(1):27-34.
[3]李欣怡.“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美元國際化演化路徑借鑒[J].現代商貿工業,2019(2):44-45.
[4]萬阿俊.歷史經驗下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戰略[J].科學發展,2019(2):43-52.
[5]魏朋恩,岳寶宏,蔚美樂.“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