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國,但中國制造現在正面臨著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邁進的挑戰;中國是世界第一勞動力大國,但這個勞動力大國現在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呼嘯而來的現實。制造業升級的困境和社會老齡化的難題似乎在短時間都難以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但要是把“老齡”和“制造”這兩個詞放在一起的時候,卻似乎另一番圖景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老齡制造業,顧名思義,是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產品的制造業。首先,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老齡用品市場,因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近2.5億。有數據顯示,中國老齡市場2023年將達到13萬億的規模。市場的廣大毋庸置疑,同時市場缺口之大也毋庸置疑。最直觀的感受,走進任何一家超市,老年用品連一排貨架都裝不滿,而兒童產品、嬰幼兒產品則是整整的幾個專區;走進有老人的家里,我們可以看看,到底有多少產品是專門為老人制造,而又有多少用品是拿來勉強使用的,據統計,中國專門為老年人制造的商品種類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而從制造端看,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最迫切的轉型升級的需求,而老齡制造業,中國的差距更多的不在于技術,而是在于意識。換而言之,不是我們造不出來,而是我們想不到或者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想,在老齡制造業領域,真的是應了那句話:“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自身制造能力足以支撐,又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從長遠看,中國老齡制造業將會為一些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可能的方向。
老齡制造業要發展,老齡制造業的供給端是要真正地實現供給側的升級。要弄清楚客戶的真實需求,設計制造出真正被老年人需要的產品。其實目前的中國制造業,很多養老制造業技術已經成熟,人性化設計不足,只有解決了這些痛點才能真正走到客戶心里。我們不妨對標老齡化最嚴重、也是老齡制造最發達的日本,在老人用品方面,日本制造業重視人性體驗和“對細節的苛求”的特色可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方便身體癱瘓的老人吃飯、洗澡和如廁的特制食器、淋浴器、便池等,遠遠領先于很多發達國家。另外根據老人的特殊需要,日本企業還開發出各種新產品,比如可以躺著喝水的杯子,不用自己起身的馬桶等。至于常見的老人眼鏡、指甲刀等小東西更是種類齊全。這些東西的差距不是我們的制造能力,而是制造的態度;升級并不是僅僅在于技術,更在于思路。
老齡制造產業要發展還要破解集群建設的問題。東莞的產業制造集群可以讓人不出50公里,配齊一臺電腦的所有零件的制造商;華強北號稱任何新款手機的制造可以在一個市場里搞定,這些區域性的產業集群奠定了中國制造業的基礎。著眼老齡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應該在老齡制造業有一定基礎的地區和企業,推動產業發展,爭取在一些地區形成成規模的老齡制造業基地。
對于產品而言,制造出來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人買單,老齡制造業更是如此。對于制造企業,要真正地把重點放在對用戶的研究上,到底什么才是老年人真實的需求,他們的心態到底是什么?不要抱怨老人寧愿相信騙子買一堆無用的保健品,也不愿花錢買實實在在的老年用品。不但要沉下心來做好制造,更要尋找到適合老年用品的品牌宣傳、銷售模式、銷售網絡,做好品牌傳播和宣傳工作。同時也需要中老年人及其子女,樹立老人需要專業的老年用品、適時使用老齡用品的觀念,才能擁有更好的老年生活質量。
國家對于老齡制造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8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對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進行了部署。會議專門提出,鼓勵企業研發生產優質適用的老年用品。這無疑是對中國老齡制造產業的一大政策利好。
雖然老年制造產業在當下遠非一個熱門產業,但即將洶涌而來的“銀發潮”卻是不爭的事實,未來的老年消費市場已經清晰可見。既然如此,讓我們早些做好準備,畢竟無論你我,都將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