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娟
摘 要: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為了在數學教學中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力促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往往需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架橋設梯”,進行深度教學,真正做到為學生思維發展而教,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從以下三個角度:在最近發展區落“腳”,在認知沖突處搭“手”,在思維延伸處立“架”,闡述如何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腳手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腳手架;最近發展區;核心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支架式”教學,倡導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搭建學習支架,“腳手架”的搭建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要有適度的思考空間,能真正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能有步驟地引領學生展開系列思維活動。教師應如何為學生搭建良好的“腳手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最近發展區落“腳”
搭建“腳手架”應落“腳”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認真分析學情,知道學生的起點在哪、興趣點在哪、難點在哪、最近發展區在哪。只有對學情做出準確的分析后,才可以“靠船下篙”,依據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架。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更高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時,筆者用“問題串”搭建起“腳手架”,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腳手架搭成以后,筆者又把靜止的平面教案變成立體的課堂活動,在電腦上演示:每個邊長1厘米的小方格圍成的正方形,沿對角線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后讓學生動手分別用不同的三角形做“拼圖游戲”。筆者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抓手,根據學生的認知起點找準搭建“腳手架”的“落腳點”,創設了一個“背景支架”,輔以多媒體動畫,一下就把學生的眼球給吸引了。
二、在認知沖突處搭“手”
搭建“腳手架”應搭“手”在認知沖突處。在搭“手”的過程中,開始的引導與幫助可以多一些,后期慢慢減少,放手讓學習者之間互相提供支持和幫助,互為“腳手架”。特別是,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不同的看法時,創造一個“原生態”的、促使思維碰撞的“腳手架”,讓學生抓住“腳手架”中的概念框架繼續攀升,最終必將在這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烙上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化體驗。
例如,在教“分數的認識和意義”中“5張餅要平均分給4個人,怎么分?”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動手分一分,產生了很大的認知沖突:部分學生認為每人分得了,部分學生認為每人分不了。面對學生的想法,筆者及時調整,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可以繼續攀登的“腳手架”,把學生分為三個陣營。各組隊員共同探討,拿出證明觀點正確的有效證據,并找到反駁他組答案的理由,自由辯論。在這個完全開放的“腳手架”的支撐下,學生的表現異常精彩。通過辯論讓他們對分數本質有了一次很深刻的剖析,在“逐漸逼近答案”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不僅解決了所給問題,而且獲得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體驗到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必要性,衍生出無限精彩!
三、在思維延伸處立“架”
教學不僅要把“腳手架”搭建在學習者的“過去”與“今天”之間,更應延伸至“明天”。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或者像爬樓梯的臺階一樣,在某一點上可能會遇到困難,靠學生自身的力量和現有的認知水平往往無法跨越或上升。在這樣的思維難點上,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及時為學生的思維延伸立“架”,而不能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結果,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樂于探究的精神。在核心素養深處探究,無疑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本著從教材中探尋數學核心素養的生長點,進一步確立“問題、探究、應用、建構”的學習過程,筆者特編寫如下練習:一個正方形被分成了三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每個長方形的周長都是32厘米,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當問題拋出,學生的思維出現“卡殼”時,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使得這一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深度教學”。筆者及時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可以借助畫圖或動手操作等策略輔助思考。受到點撥后,學生轉換思考的角度,順沿著筆者搭建的“腳手架”繼續攀登,于是不斷催生出第二種、第三種解法……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僅僅依靠淺層次的課堂教學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只有教師深度地教,在學生思維難點處及時立“架”,讓學生順沿學習支架深度地學,不斷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豐富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真正形成有效的數學活動,才有可能在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方面逐步獲得進展。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深入研究課標、分析學生學情,精心修改教學設計,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思維發展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突破知識難點和認知障礙,掌握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教育不是把果子摘下來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果子,這就需要教師在最近發展區落“腳”、在認知沖突處搭“手”、在思維延伸處立“架”,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2]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