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群
摘 要: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書籍中的一些圖畫,雖然每幅圖都要求完美,絕不是裝飾和點綴。圖畫跟寫在書里面的語言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語文課本中看似花花綠綠、五彩繽紛的畫面,其實潛藏著大量的隱性知識。令人耳目一新的插圖不僅帶給學生一場“視覺盛宴”,而且對理解語言文字來說有極大的作用。尤其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更為明顯。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偏差時,這時插圖就“大顯身手”啦!
關鍵詞:隱性知識;插圖;潛藏;直觀性
我在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時,充分利用了書上的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和詞意,突破了重難點,加深了對作者寫這首詞的感悟。《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的插圖利用工筆畫的技法,古樸淡雅,凸顯淡泊、寧靜、清雅、絕俗之氣,看著會讓人暫時屏蔽心中的繁雜事,沉浸在這放松的美卷中。
一、巧用插圖,放飛想象
“風景圖”中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先讓學生說說“茅檐低小”說明了什么?大家仔細看圖,嘆道:“他們的房子又矮又小,一伸手就能摸到屋檐,不像現在我們住的高樓大廈,生活很清苦,不富裕。”“溪上青青草”又說明了他們居住的地方環境優美,空氣好,是多少都市人羨慕的去處啊!我再次讓大家觀察插圖,提問:“你認為他們生活得到底好不好呢?”多數學生認為生活得好。我總結:“潺潺的溪水從家門口流過,青青的小草散發著鄉土氣息,這兒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啊!這是我們久居都市的人向往的生活啊!這種自給自足、與外界紛擾隔絕起來的生活是多么愜意、多么美好啊!這樣的村居生活難道還不讓老夫妻倆滿足嗎?”
二、巧用插圖,深入理解“醉”字
“相媚圖”中,老夫妻倆是怎么“醉”了呢?有的學生說:“古時候人們自己釀米酒,他們肯定喝了自己釀的米酒醉了,說話帶著醉意,親熱地交談著。”我再次讓大家觀察插圖,想象他們會些說什么話?有的學生模仿老爺爺的語氣說:“老伴啊,這么多年你操持家務,真是太辛苦了!雖然你現在老了,但在我心里你永遠都是十八歲!能和你度過這一生我很滿足!”另一位學生模仿老婆婆的語氣回答:“你才是家里的頂梁柱,看看你把三個兒子教得那么懂事、能干,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總結:是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那他們只是喝了酒醉了嗎?不是,他們是“醉”在這安居樂業的生活中了,試想一下:有山有水有溪流,兒子能干樂無憂,誰居住在這樣的地方不感到舒適和滿足呢?
三、巧用插圖,突破重點難點
當教學“鋤豆圖”時,出現了一次詞義曲解。我問:“大兒鋤豆溪東是什么意思?”,有一名學生說:“大兒子在小溪東面地里鋤豆子。”話音剛落就有學生哈哈大笑,還有一些學生懵懂著,我提醒:“鋤豆是把豆子除了?鏟了?”這位學生也覺得不妥,不應該這樣解釋,這時我又提醒大家仔細看圖,從這幅“鋤豆圖”你想到了哪首古詩?大家異口同聲:“《鋤禾》!”我再請這位學生說鋤豆是什么意思,他恍然大悟:“鋤豆不是鋤豆子,而是把豆地里的雜草給除掉,剩下的是一行行排列整齊的豆苗。”可見靈活地運用插圖,把它作為難點重點的突破口,讓文字和插圖結合起來理解,就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
四、巧用插圖,挖掘詞義
“織籠圖”中,在理解“中兒正織雞籠”這句時,看似這句話的意思很直面,就是二兒子正在織雞籠,“正”就是動作正在進行的意思,但是光講到這一步就丟開手了,就誤解了辛棄疾的原意了吧!我再次請學生認真觀察二兒子的表情,發現二兒子織雞籠時態度端正,說明他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讀的時候不僅要讀出正在做什么,還要讀出他認真的工作態度來。如果沒有仔細觀察插圖,怎么會挖掘出隱藏在文中的正能量呢!
五、巧用插圖,不曲解字義
當教學“臥剝圖”時,其中“無賴”一詞教學起來是個難點,“無賴”現在的意思有:(1)放刁、撒潑、蠻不講理;(2)游手好閑、刁滑強橫的人;(3)無奈、無可奈何。當我說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說說“無賴”的意思時,有個學生就說:“就像我們班的×××,玩游戲時,只要是他輸了,就會耍無賴,不接受懲罰!”我接著問他:“事例舉得很好。但你覺得文中小兒子就是這樣品質的人嗎?”他仔細看插圖,覺得剛才的回答不夠恰當,但也說不出“無賴”在文中真正的意思。這時我問他:“小兒子剝蓮蓬時是什么姿勢?”他回答:“臥!”我說:“還有什么詞和臥的意思一樣?”他回答:“趴、躺。”“你會在什么地方、什么心情下趴著吃東西?”他回答:“郊游時,心情愉快時會趴著吃東西!”我接著又問:“想象一下他剝蓮蓬時兩只腳有什么動作?”他說:“一前一后地晃動!”“那大家說,無賴用在小兒子身上是貶義詞還是褒義詞呢?”他恍然大悟,原來此“無賴”不是彼“無賴”,這里是喜愛的意思,是對小兒子的愛憐、疼愛!可見,插圖對正確理解一個詞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插圖的直觀性不僅適用于中、低年級,同樣適用于高年級。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插圖能幫我們理解古文,走進作者的心里,理解作者創作的真正意圖。現在有好多詞是從古時一直延續用到現在的,但是有的意思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時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就會更好地配合課文場景、主要人物,看了能讓人拓寬視野,打開凝滯的思路、放飛想象的空間,從而能更準、更深、更透徹地領悟課文意思和情感。學生能從插圖中走進作者的心里,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真正讓插圖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