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銳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緊鑼密鼓,課改理念漸入人心,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如今的小學數學課堂,特別是公開課、競賽課出現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象,作為具有“思維體操”屬性的數學課堂卻缺少了真正的數學學科應該有的思維運動,課堂被一個個小活動分得支離破碎,被一個個淺問題問得分崩離析,數學課堂很是“熱”,卻沒有數學課堂也應該有的“靜”。當繁華落盡,數學課堂究竟給孩子們的數學思維留下些什么?“熱鬧”的數學課堂是不是該有點“靜氣”。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課堂教學
一、止而后有定,創設情境點到為止,切忌“買櫝還珠”
毫無疑問,創設情境有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快速地投入到學習中,以至于許多數學老師在導課時可以說絞盡腦汁、費盡心思,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變魔術……一時間,仿佛沒點才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數學老師。教師常常為了追求“不一樣”,追求“新、奇、趣”,去創設各種標新立異的課堂情境,甚至編纂些虛假的情景,這些情景真的有用嗎?教師每天花大量的精力來創設情境,卻忽視了課堂內的實實在在,把課堂前的“甜點”當成“主菜“,所以我們更多地要上“家常課”備“家常菜”。
二、定而后能靜,使用教材回本溯源,切忌“蜻蜓點水”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教學媒體作為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越來越普及,眼下有一種現象:傳統的三尺講臺,一支粉筆,一本課本的教學就不是新課程下的教學,就不符合課程改革的思想,只要有多媒體的運用就是新課改理念下的好課,甚至有的課堂中以多媒體完全代替了課本,忽視了課本的作用,更別說深入地挖掘了。然而,教材才是學生學習數學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只有靜靜地閱讀數學課本,讓學生與數學課本自由的對話,深入體會教材,讓學生自己感知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和教材知識點間初步建立起聯系,才能使學生悄然地建立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搭起新舊知識的橋梁也就水到渠成。而要做到水到渠成就必須要給學生寧靜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靜靜地“讀”,且批且注;靜靜地“思”,且圈且畫,這才是真正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才是利用教材教學生。
三、靜而后能安,課內問答靜待花開,切忌“急于求成”
數學課堂離不開數學問題,教學組織也離不開提問,一堂課因為熱熱鬧鬧的問題而精彩,也會因為熱熱鬧鬧的回答而讓數學學習失了本真。教師精心設計一個接著一個的數學問題,造就了“滿堂問”,學生對于問題應接不暇,這樣的問答接力,學生根本沒有安安靜靜想一想,認認真真悟一悟的獨立思考空間,更別說會有靈感的深層次的頓悟了,聽的學生也沒有時間去領悟,根本就沒法跟上回答問題的學生的思維,問題浮光掠影,思考淺嘗輒止,問題惠及的學生就少,教學的目的就大打折扣。
數學學習是學生內心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別忙著“點將”,唯有歷經靜靜的思考而豁然貫穿為一體,歷經“頓悟”,學生才會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覺,心智隨之得到提升,過早的啟發與引領,只會適得其反。
四、安而后能慮,數學活動扎實有效,切忌“合而不作”
現在的新課程,強調體驗、經歷、合作。小組活動、討論、情景表演,總是課堂里不可缺少的元素,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熱情高漲,絲毫看不到安靜,成了課堂常態。當然課堂確實需要這樣有激情主動地參與,只是這種參與必須以學生安靜思考為前提,無法獨立完成才需要小組合作,才需要集體討論探究,才是真真正正的小組合作,而不是“小組合坐”,更不是“合而不作”。小組合作離不開學生個體的安靜思考和獨立探索試圖解決的這個預備過程,只有在合作前給課堂留點安靜的預備過程,小組合作才能促進學生思維質量的提升。這時的安靜一刻,直接關系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若學生獨立思考能解決,小組合作就無實際意義,如果獨立探索不能解決,小組合作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最佳選項,同時先前的安靜思考也就成了小組合作的“墊腳石”。否則,小組合作就會流于形式,看著熱熱鬧鬧實則主動參與者甚少,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這樣的討論和合作就變成了簡單的贊同和反對,淪為基礎稍好學生的追隨者,沒有獨立思考后的修正與內化,對其他人的觀點難以理解,一來二去這些學生就游離于合作的形式之外。對同伴的觀點難以和自己的想法有效結合,修正自己的觀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優化自己的方法就成了空中樓閣,自己獨立思維和小組的團隊思維的整合共融就成了“畫餅充饑”。
總之,數學課堂不能缺少安靜的元素,因為靜靜的數學課堂也有活躍的思維,表面的安靜也可能孕育著激烈的思維碰撞!給浮躁的數學課堂留點“靜”氣,我們才能“此時無聲勝有聲”;給繁華的數學課堂留點“靜”氣,我們才能“于無聲處聽驚雷”;給熱鬧的數學課堂留點“靜”氣,我們才能“非寧靜無以致遠,而這恰恰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孫鳳山.數學課堂教學中“靜”的藝術[J].才智,2008.
[2]邵雯軒.靜能生慧,相信安靜的力量[J].新課程,201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