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艷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美術教學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停留在美術教材的內容范圍,而是要求教師大力地開發校本教材,不斷地提高初中生的美術學習能力與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對初中美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踐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初中美術;校本教材;資源
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地發展和變化的,作為一門藝術類的學科,要不斷地發展、創新,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初中美術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把視野和思路局限在教材本身,美術老師應當以教材為教學的基礎,然后不斷地拓寬教學的層面,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美術教學。
一、立足于美術教材,充分地利用與開發教材中的資源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要給美術老師與初中生留下進行美術創造的空間,并且在實施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改變以往的美術教學模式,不斷地提高美術課程教學的質量。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美術老師在課堂上按照教材的提示與要求,讓學生進行閱讀或者按照要求進行繪畫,這樣的美術課堂沒什么趣味可言,對于培養學生美術學習素養也沒有影響力。所以初中美術老師就要積極地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以美術教材為基礎,不斷地開發校本教材,并且利用好學校的教學資源、圖書館資源、校內的美術作品以及宣傳作品,都可以為學生開拓學習美術的視野和思路,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
教學《我的故事》這部分內容時,以教材的要求為基礎,我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去圖書館中找自己喜歡的故事情景進行繪畫,只要把故事的內容通過圖畫的形式清晰、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就好。學生可以按照平時自己喜歡的故事、漫畫以及一些歷史事件進行繪畫,還會因為要搜集資料而去圖書館,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對美術的思路和創造的空間。學生在創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人物、內容以及情節,最重要的是整幅作品的審美感受,這是體現學生美術能力的重點。我還告訴學生可以運用卡通的繪畫技法,去記錄他們想要表達的故事內容,但是要把握好卡通繪畫中的符號、服裝以及表情繪畫技巧。總之,教師要以初中美術教材的內容為基礎,不斷地利用校本資源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美術繪畫能力。
二、拓寬美術課程的內容,結合我國傳統文化藝術
在初中美術課程中開發校本課程,這就要求美術老師要深入地研究學校內的資源與學生的真實情況與需求,然后積極地利用好各種資源,為學生開發出生動有趣的美術校本課程。美術校本課程不僅能夠讓學生密切地與社會聯系起來,還能讓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給初中生更實用的學習、成長的環境。我國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其中美術文化遺產更是具有研究和傳承價值,所以美術老師就可以根據美術傳統文化中的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讓初中生能夠在課堂中擁有更大的收獲。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國畫繪畫藝術是我國美術藝術中的瑰寶,所以我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就把國畫的內容引入到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初中生對國畫藝術了解比較少,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國畫有深入的了解,我找了一些經典的國畫作品,在課堂中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國畫藝術的畫法和風格。然后我在教學生進行國畫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享受繪畫藝術的樂趣,提高學生在美術繪畫方面的能力,培養初中生的美術素養。
三、開發美術校本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美術能力
美術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初中美術老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要與學生的學校生活結合起來,讓美術課堂走入學生的生活。把校本課程的內容與校園生活聯系起來,既拓寬學生美術學習的視野,又實現了教學在生活中踐行的教育理念。在校園生活中富含了多種課程運中用的教學元素,并且學校的生活也是學生課程資源必不可少的來源,所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真實的情感、愿望、需求,這在美術教學中進行藝術實踐有很大的幫助。美術是一門藝術,也是人們情緒與審美的一種藝術化的結合,所以學生能夠在校園課程中真實地感受身邊的一切,對于美術素養有很大的提高。
在進行校本課程中,我讓學生在課上畫一幅畫,主題叫“校園一瞥”,找到學校內最打動你的景色,畫出來進行評比。在學校中進行采景比出去采風更有意義,一方面是讓學生仔細地去觀察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去體會自己學習、生活的環境,激發學生對學校的熱愛,這也是藝術創造的動機。學生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和洗禮的過程,美術的藝術氣息會培養出具有健康、積極向上人格的學生。
在初中的美術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初中美術課程的資源,改變傳統美術教學的模式與思路,還可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曾凡娟.初中美術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踐:以藏書票為例[J].名師在線,2018(24):52-53.
[2]李雯.初中美術社團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D].鄭州大學,2017.
[3]花磊.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引入初中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