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敏
摘 要:課堂練習不但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和技能,也是培養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于此,根據教材內容,淺談如何設計科學的相關練習,從夯實基礎、注重實踐、長短結合、合作探究等方面入手,潛心設計,精益求精,使課堂練習更富有趣味性和實效性,更具有吸引力,從而使課堂練習不再成為學生的包袱,真正發揮其最大功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練習;優化;穩;趣;實;精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課標中提到的“作業與練習”,我們往往會想到抄寫、背誦、計算等,這樣的課堂練習總會充斥我們的學習時代。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科目或多或少都有課堂練習,因為課堂練習是對課堂知識的總結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它衡量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清楚地判斷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甚至還可以看出學生的一些習慣。那么,科學學科需要課堂練習嗎?許多科學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個環節上下功夫,時間充分、形式靈活多樣,整個探究活動行云流水,下課鈴聲響起,探究活動恰到好處地進入尾聲。整堂課似乎除了記錄實驗現象,很少有即時穿插的課堂練習。我們的科學探究需不需要課堂練習的反饋?以什么形式呈現?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該如何根據教材隱含的內容精心設計科學課堂練習,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服務于課堂呢?
一、以穩為點,夯實基礎
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時應有所篩選,對于一些基礎知識,應體現少而精,在完成力度上應追求穩。例如,在一些探究課上最后形成的概念性知識,教師在課堂結束時可以用總結性的方式體現: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些什么?對于知識要點可利用多媒體或板書重點出現,并要求學生適當記憶。如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二課《各種各樣的花》,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心得嗎?”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
師:“你能為大家解釋清楚什么是完全花、什么是不完全花嗎?”
生:“萼片、花瓣、雄蕊、雌蕊都有的就是完全花。少了一些的就是不完全花。”
隨著學生的回答,我馬上將科學課堂作業本上關于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概念的填空題用課件形式出現:“有些花像油菜花一樣,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組成,這樣的花叫做完全花;而有些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這樣的花叫做? ? ?。”再次讓學生一起口頭填空,然后打開作業本完成填空題。
課堂結束時我貌似漫不經心的提問,其實是讓學生先自己口頭述說,再規范梳理、標準表達,由口頭到書面,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整堂課的回顧,通過作業的配合,將本堂課的知識重點落到實處。這樣概念性的知識在課本中還有很多,如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中卵生、胎生的概念;《電》單元中電路的概念等。這類概念性的知識,還是需要以記憶為主,除課堂上的學習時間,還可以適當增加課后鞏固性課堂練習,力求體現“穩”,千萬不能轟轟烈烈探究、蜻蜓點水般收尾!
二、以趣為槳,注重實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我們也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學生對那些趣味性強、與自身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知識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老師布置的作業趣味十足,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關注它、完成它。因此,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實踐性練習,力求體現“趣”。
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蠶變了新模樣》一課,在觀察蠶繭的形狀、大小、顏色之后,有一個小小的活動:比比蠶繭的大小,估計一條蠶吐的絲有多長,挑出絲頭繞在紙板上,就可以知道絲有多長了。在課堂上完成這個環節比較費時間,所以備課時我決定把這個活動延伸到課外,在課堂上我演示了操作方法,然后以“趣”激情:“同學們,經過大家的辛苦工作,你們的蠶寶寶都結繭了,接下來我們要來個比賽,請你挑出你認為最大的蠶繭,回家按老師教的方法抽出蠶絲,量出它的長度,吐絲最長的我們封它為‘蠶王,并給照顧它的同學頒發獎狀,怎么樣?”學生一聽,興致立刻被提了起來,紛紛應和“好!”第二天不斷有學生來報告自己的蠶繭拉了多長絲,我擔憂學生不愿完成這個作業的心也就放下了。又比如在學了《各種各樣的花》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項練習: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請你在周末或小長假的旅游中找找完全花、不完全花,找找兩性花與單性花,你可以考考你身邊的家人、小伙伴,問問他們知不知道。當然也歡迎你們用照片、文字等形式把你看到的帶回來介紹給全班同學……這樣的課后練習每節課都可以有,既能避免課堂練習的機械枯燥,凸現了“趣”,又讓學生體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感,何樂而不為!
三、以實為本,長短結合
在科學課中,一些探究活動有長周期和短期之分,長周期的探究活動必然需要長周期的要求,也就會形成長周期的課堂練習。所謂長周期課堂練習,新課標指出:指教師提供某一作業任務,學生從設計、實施到報告可以經歷一些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期間教師參與全程指導,并根據學生對指導的依賴性和表現,對其相關方面做出評價。簡單地說就是圍繞一個研究專題,由學生自己組織開展長時間的合作調查研究,從中獲得多方面的收益。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學生需要種植鳳仙花,從播種到果實成熟,歷時4個多月,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飼養蠶寶寶歷時一個月。這樣的作業要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學生容易半途而廢。因此,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可改變操作模式,把個人的觀察活動變為小組活動,幾個好伙伴一起照顧一盆鳳仙花,一起飼養幾條蠶寶寶,共同完成一份觀察記錄,每個小組選擇責任感強的學生當小隊長。鳳仙花就放在學校,蠶寶寶每天到放學時由同組小朋友輪流帶回家照顧,第二天再帶回放在教室的生物角。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彼此之間是一個相互提醒、相互鼓勵、相互交流的過程,能激發學生長時間地關注這個觀察活動,實實在在地完成這個觀察任務。教師在期間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利用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組織學生一邊展示本小組的進展,一邊進行交流,說說這幾天的新發現,及時肯定表揚學生的積極參與,鼓勵他們堅持完成觀察任務。
短期的探究活動必然需要短期的要求,自然會有相應的短期的課堂練習要求。所謂短期課堂練習,新課標也有明確定義:指教師提供某一作業任務,學生當堂完成,教師通過現場觀察其完成課堂練習的速度、質量與效果,評價其某些方面的水平與能力。短期課堂練習類似于語文和數學的“每天一練”,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內容簡單、主題突出,可操作性強。可以是每堂課的實驗觀察記錄,可以是檢查本堂課掌握情況的課堂作業,也可以是一些小型的、延伸到課堂外的觀察作業:比如在確保可行的情況下,在家里重復模擬課堂內的實驗;為下一節課作準備,網上查查資料;也可以是課外小調查等。這樣的作業來自課堂的實際需要,不增加學生過重的負擔,完成起來輕松有效。
四、以精為領,實在合作
新課標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主。”那么科學作業也應體現探究性,完成時可以選擇自主合作的方式,教師仍舊主要凸顯引領作用。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論做什么事情,事先有準備、有計劃才更有希望取得成功。所以當我們在引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時,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頭腦風暴:確立研究主題——我要研究什么;再制定研究計劃——我該怎么行動。這就需要學生事先制訂計劃,預先設想如何一步一步開展;再考慮我該選擇什么方法去操作;在開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安全問題,我們該采取怎樣的安全措施;最后我們該用什么形式呈現研究結果?
在全班合作共議基礎上完成的探究計劃,勢必更加精致完美,學生的合作精神無形之中已經得到錘煉。接下來便是需要學生合作完成這項探究性作業,教師應運籌帷幄,精心打造學生合作團體,比如分組時應考慮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差異,采用協調搭配的原則,也就是將科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的組合在一起。幫助學生精心選擇好研究主題,制訂好活動計劃,并強調探究過程中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讓學生間進行思維碰撞,形成思維的“火花”。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尋訪小動物》一課中,學生需要在校園里尋找小動物,我曾作了對比:一個班以個體為單位尋找小動物,一個班以小組為單位尋找小動物。在匯報環節中,個人調查的情況是方式單一、尋訪到的小動物要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多,找到的小動物也多。像一些長期作業比如鳳仙花的種植、蠶寶寶的飼養,采用合作方式能更有效地完成。小組成員共同照顧一盆鳳仙花或共同飼養幾條蠶寶寶,互相提醒、隨時交流,更利于養成學生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在這其間,學生還可以認識到科學學習要在觀察細致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學會尊重事實。這樣一項長期作業,小組成員也會意識到:成績的取得是靠大家合作的結果,每個人的努力都關系到集體的榮譽,關系到競爭的成敗,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樂于合作、樂于探究的科學素養。
總之,課堂練習不但是課堂知識的鞏固,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進步的階梯,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橋梁與紐帶。高品質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化與理解,有利于學生智力開發。因此,教師應潛心設計,優化課堂練習,讓課堂練習富有趣味性,更具有吸引力,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樂于完成課堂練習。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