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要培養小學生日常交際的能力,初步學會文明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具有最基本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小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小學生口語交際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經過多年的探索并結合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存在問題;策略分析
我國基礎教育不斷發展變革,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需求不斷提高,但我國現階段小學生口語交際的現狀不容樂觀,口語交際一直處在被忽視的地位。因此在此背景和現狀下,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教學能力,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還應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模糊,目標不清
很多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認識模糊,沒有認真學習和領會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認為口語交際訓練就是讓學生練習語言表達。還有許多教師覺得口語交際課不好上,不知道該怎么上,學生不喜歡表達也不會表達,所以要么不上,要么走過場。雖然新課標對口語交際教學按年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就每一課應該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教師往往不能夠自主把握,造成有些教師在上口語交際課時教學目標把握不準,不是要求過高就是要求偏低, 甚至沒有要求,給人一種沒有系統目標可依的感覺。
2.困于教材,生搬硬套
目前口語交際教學往往忽視口語交際課應該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不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重視話題內容,不重視交際習慣、交際目標,或照著他人的教學設計去實施教學,導致口語交際訓練的無效或效果不明顯。
3.指導欠缺,方法不當
很多口語交際課堂教師既未重視說的訓練,也忽視了傾聽的指導。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說與傾聽往往不做要求,聽之任之,即使是具體的口語交際課,也缺乏具體可感的載體或語言表達對象,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口語交際學習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分析
1.合理創設口語交際情境,激發小學生口語交際興趣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練習大多都是放在課本的語文園地中,給出的內容有限,學生學起來感到很枯燥,老師就要想辦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是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是以交際為核心,交際的雙方以口頭語言進行溝通的動態過程,它絕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而是要有一定的話題,展開交流,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教師只有給學生營造輕松的交際氛圍,才能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才能使學生進入交際狀態,從而達到交際的效果。在這種教學中,教師要有平易近人的教學態度,合理地創設交際的情境,使情境盡可能回歸常態,還原生活。一定要注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精心設計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情境中,這樣學生才有話可說,才有興趣交際。我們在教學生購買文具這節口語訓練課時,我讓學生將班級布置成為商場的模樣,以學生的文具作為商場的商品擺好。把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分工,有的做服務員,有的做消費者,還需要有一個收銀員。在口語交際訓練之前,我先利用班級里的多媒體設備,給大家展示出商場里購物場景,還配上舒緩的音樂,進入班級真像是進到了大商場。學生置身其中,個個興高采烈,服務員認真地向顧客講解,顧客仔細地挑選文具,收銀員更是忙活得不亦樂乎。欣賞完之后,再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學生的興致極其濃厚,整節課大家都興奮地積極參與交流,完全沉浸在交流的喜悅中。
2.幫助小學生掌握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特征
口語交際是雙向活動,它要求交流者要具有說的技巧,還要有聽的本領,同時,還要注意自己在交際時的舉止行為。對于小學生的口語交際,主要是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別人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綜合利用口頭語言,傳遞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感情的一種活動。所以,當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老師要仔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讓每一個學生清楚地了解口語交際的特征,在交流中說要說得簡潔易懂,聽要聽得清楚明白,還要注重說話時的語速、語調、表情等。只有這樣明確目標,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訓練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對小學生進行即興口語交際訓練
從生活實際看,口頭語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校園里、社會上,經常會發生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學生經常對此類事情充滿好奇,這時候,老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即興說話訓練。我們在上課時,教室外的嘈雜聲響會使得學生無心靜下心來聽課,教師便可以利用這個最佳時機,讓學生描述一下嘈雜聲響有何危害,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由此帶來的危害以及大家應該怎樣愛護環境。在大量真實生活情境的實踐中,使學生逐步具備良好的說話習慣和初步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教師通過有效的途徑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充分提高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永臻.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J].華夏教師,2018(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