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摘 要: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深入貫徹新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科學有效地加強教育,改造學困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針對這一問題,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形成與轉化策略進行了簡單的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困生;形成;轉型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科學的方式加強教學,改變“學困生”的面貌,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
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就會對語文學習產生消極的態度。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語文學科知識太枯燥,課堂氣氛不高。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放棄,長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直接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各種語文知識,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懼,這些問題是造成語文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2.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改進
目前,在小學語文知識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過于嚴肅、僵化,學生對教師有一定的恐懼,教師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因素和條件。缺乏情感投入,教學過程中只是解釋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個人因素。同時,由于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耐煩,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忽視了語文學困生,使學困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學生會顯得很松散,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諸如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各種知識內容。
3.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明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畏縮不前,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檢查和檢查的習慣。這些問題會導致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提升對策研究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語文學科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和不足。為了改變學生在實踐中的學習困難,教師應簡化一些抽象知識,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各種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語文知識產生興趣,主動學習語文知識。由于小學生對各種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學習知識,使學生在實踐中能深入理解各種事物。
2.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師必須不斷改變和完善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進行合理設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學習。因此,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直接了解各種知識內容,使語文學困生能夠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自信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在語文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營造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保證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適度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和標準,使學生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取得成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
3.加強引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表揚和指導,使學生感到教師重視自己,從而加強自己的約束和管理,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點和缺陷。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分析自己,使他們能夠積極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走,進而在無形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此外,在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困難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目標,及時接受學生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條件,及時改進教學計劃。在制定節能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避免高目標,讓學生了解學習的快樂,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進而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
語文學困生的改造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必須耐心實踐,加強實踐,合理實施,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譚樂寬.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72.
[2]何燕華.淺談提高小學語文“學困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8):159.
[3]傅健.學困生閱讀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6(35):82.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