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倪秀珍 張薇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進步,當下已經進入了教育的新時代。與過去的應試教育不同,新時代當中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為此將對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與思政教育改革進行研究,希望以此促使思政教育的成效變得更加具體,將思政教育的意義發揮到最大化。
【關鍵詞】新時代 教師教育發展 思政教育 融合研究
一、學生思政教育培養的特點及意義
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關鍵階段的教育當中思政教育的培養具有義務性、時代性、緊迫性的特點。首先就義務性特點而言,學生雖然已經完成了我國規定的九年義務制教學的學習,但是在思政教育的培養方面仍然具有義務性,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思政教育方面的因素。在我國的教育法當中,有明確的相關規定,要保證提升受教育的學生的愛國意識,強化法律法規的傳授,致力于將每一位學生打造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更好地為祖國的穩定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其次,在時代性特點方面,不同時代的思政教育的培養自然有著不同的目的。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當下我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思政教育培養的側重點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生改變,眼下市場經濟時代思政教育培養的重點則體現在培養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學生們才能夠有充分心理素質去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同樣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當中立足。否則學生們在走出校門后自然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很難保證不會有人誤入歧途。最后,在緊迫性特點方面上,雖然我國正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但是由于當下的升學制度,學校方面較為注重的仍然是學生們學習成績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對學生們開展思政教育,再加之一些來自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活躍的思想很容易形成不正確的三觀,因此學生思政教育的培養十分緊迫。
二、教師教育發展與思政教育改革融合的現狀
1.缺少相關硬性規定的約束
當下師德具體建設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其考量范圍當中的要求還存在著不夠具體的情況,簡而言之就是缺少相關的硬性規定,而沒有硬性規定自然也就無法使其全部政策得到落實。雖然當下我國對其已經引起了極大的重視,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教育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中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進行相對應的監管和評測,是建設師德的重要法律法規。但是其具體落實效果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變得更加有效,其制度統一方面也更需保持當下的力度才能實現。
2.缺少從實際出發的建設機制
師德建設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在考核工作中,教師教育師德建設沒有正確的發揮其考核的主要作用。在考核工作中,缺乏對現實基礎的考慮和理解,考核打分標準以主觀思想為主,不能做到從科學客觀的角度去評定和督促。這會使一些師德不錯的教師錯失機會,使一些師德需要加強改善的人員更加不重視師德建設,從而導致教師隊伍風氣不正,為學校帶來不良的影響。只有加強考核人員的思想觀念,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教師的師德評測做到認真負責,才能有效地將師德建設機制做到盡善盡美。
3.缺少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在當下的師德考核模式當中,其考核機制存在著過于死板的情況,考核的方式依然局限于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這樣使得考核僅僅局限在教師的業務能力方面,并沒有將教師的日常活動等方面的因素作為考核的一項因素加入其中。而在定量方面,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其他硬性要求也沒有作為考核以及加入其中。當前也同樣缺少相關的參考標準與硬性指標,其考核機制還是存在一定的模糊。
三、教師教育發展與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1.從根本上改進師德考核操作機制
師德考核存在著過于死板的情況,在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時往往也會出現目的偏差的情況。為此在考核的過程中一定要制定與其向適應的考核手段,使其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考核手段,這樣才能促使師德考核變得更加有效與合理。如果教師缺乏師德,無法給學生良好的教育,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樣的話學生自身對其錯誤會存在認識不夠到位的情況,自然也就無法建立合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只有從考核機制入手,從根本上解決相關問題,提升教學效率。為此可以設立專業的測評組,使得評判機制具體量化,并以此來使得教師思政教育規范與教育改革相融合。
2.教師教育師德建設強化準入機制
教師的師德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當中的基礎,思政教育更是如此。通過系統有效的師德教育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后的成長方向才能變得更加正確。為此思政教師的準入標準也需有相應的提高,在準入方面不能僅僅重視教師的教學成果,在師德方面也要有一定的考量,以此來確保教師在思政教育的過程當中能夠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聘請教師的時候,對其職業素養方面的考量要放在其業務水平之上,一旦其出現相關問題,一定要進行相應的出發,以此來將思政教育的學風變得更加嚴整。
3.教學資源效果最大化
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對于書本知識過分依賴的情況,這樣會造成教學資源的單一,從而使得思政教育的內容不夠豐滿且缺乏內涵。為了響應改革的號召,教師應在教學資源的可控范圍內進行一定的擴充。例如,在進行有關我國各民族風土人情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引入一部分圖片視頻的教學資源,以此來吸引學生們的興趣,創造更為良好的課堂效果。
4.運用情感進行思政教育改革
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思政教育在學生成績方面并沒有投入過多的重視,而是更加注重其自身為學生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因此在這一過程當中,為了順應教育改革,教師需要在其中投入更多的情感,通過情感的累積來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在傳授相關知識的過程中,要不斷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此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得到鍛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思政教育帶給他們的知識,更能在情感方面變得更加細膩,這才是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與思政教育改革融合的真正意義所在。為此同樣要建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相應教育改革,將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隊伍的建設做到最好,否則就違背了思政教育的初衷,從而本末倒置。
通過本文的論述,對新時代教師發展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背景進行了相關研究,發現在其中最為重要的正是思政教育教師師德培養的建立。本文通過對其背景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相關策略,希望能為日后教師教育發展與思政教育改革的融合做出貢獻。以此將思政教育的意義發揮到最大化,培養出更多符合能力與品德雙全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杜佳雨.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對策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8.
[2]黃慧.新時代新入職初中化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合肥師范學院,2018.
[3]李春英.反思性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作用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史雨珠.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