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北清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德育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七年級的學生從小學剛剛升入初中,在性格上比較敏感,而且對于德育的認識也不高,針對這個年級的學生,班主任德育就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實施,讓剛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認識,得到德行上的提升。在德育方式上需要班主任發揮自身榜樣作用,落實新課改教育理念,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七年級;班主任德育;有效性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很多思想認識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對于校園的規章制度,愿意去執行,但是不夠了解,所以自身的德行就沒有得到提升,容易造成在之后的學習中不能樹立良好的學習認識,學習不主動,缺少良好的品德思想,不能分辨信息的好壞,致使學生形成不良習慣。因此,七年級班主任就需要重視德育的開展,并結合新課改生本教育理念,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學習認識,提高德行素質。
一、班主任需要發揮出自身的榜樣作用
學生升入七年級之后,在性格上較為敏感,不愿意與班主任溝通,但是因為剛進入初中階段,在心理上還是有些緊張,對于自己的言行都是在模仿和學習,所以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班主任就成為了學生主要的學習對象。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就需要發揮出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使學生可以在七年級這個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行為認識,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1]。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或者班級活動中,與學生溝通要注意禮貌用語,注重相互尊重;在行為上要注意時間觀念、環保意識等德育內容的體現。這樣學生在與班主任的溝通和互動中就能夠建立良好的習慣,德育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開展,而學生也沒有感受到管束,有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果。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認識
在七年級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會影響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態度,是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學習的前提。經過了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在能力上和學習基礎上肯定會有差異,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并在工作中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對學生做出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感覺到公平、平等的班級環境,從而樹立良好的學習認識,建立學習的信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比如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上,不要只關注于學生成績的高低,更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進步,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學習產生的滿足,這樣無論是優等生或者是學困生都可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以自己的成長為基礎去進行主動學習。班主任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就讓德育有效進行。
三、組織德育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會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開展中,不能只是將德育內容拋給學生,讓學生去理解,這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本就沒有實際的意義,學生在班主任的監督下進行了閱讀,但是沒有形成品德認識,在思想和行為上也就不會改變,反而降低了班主任的管理效果[2]。所以,在德育工作方式上可以組織德育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會,這樣就能夠使德育內容落實到學生的思想當中,保證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比如,在班會中組織“網絡游戲”大討論,共同探討網絡游戲是好的還是壞的,如果是好的,應該怎樣利用,如果是壞的,又該怎樣杜絕。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于網絡游戲就可以有比較深的感悟,形成一個健康的網絡游戲認識,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沉迷網絡游戲。
四、加強家校共育,建立德育環境
七年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加強家校共育,與學生的家長有效溝通,建立德育環境,使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啟發,樹立美好生活的意識,使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可以得到健康成長[3]。班主任通過信息技術將德育知識和當前德育工作開展的重點推送給家長,讓家長了解,這樣不僅有助于家長對于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也能夠使學生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契合,使德育內容得到落實,提高學生的生活認識。
總而言之,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學生的主觀意識培養,不能采用傳統的灌輸性的德育方式,使學生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導和幫助下,在思想認識上得到提升,建立良好的行為認識、學習認識、品德認識、生活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新課改背景下,七年級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開展需要發揮榜樣作用,尊重學生差異性,組織德育活動,加強家校共育,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姚金平.論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滲透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9):189.
[2]焦宏偉.探究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35):96.
[3]歐江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8(2):31-3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