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對抗聯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必要途徑進行分析,指出當前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抗聯文化等民族文化精神遺產的必要性和具體途徑,并提出幾點思考,希望可以對相關教育研究提供積極的參考。
關鍵詞:抗聯文化 高校音樂教育 途徑
一、抗聯文化概述
抗聯文化是基于特殊歷史時期所誕生的精神文化,它是中國人民在特殊歷史背景下自主創造的文化精神的升華。通過14年的艱苦抗日,東北人民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抗聯史實,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展現了抗聯文化的精神內涵。作為民族精神的瑰寶,除了在歷史上被人們銘記,它仍然可以在當下發揮積極作用。
二、抗聯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必要途徑
高校舞蹈教育融入抗聯文化實踐,可以驗證抗聯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實效性。盡管當前這方面實踐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抗聯文化融入經驗,也對高校舞蹈教育未來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
(一)切實提高大學生民族精神價值觀意識
由于目前民族精神教育在高校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而民族精神面對威脅與危機,往往都是應急式地解決問題,沒有從本質上提高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價值觀的認識。未來應將高校舞蹈教育的重心由應急式的解決方法轉到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方式,從意識上提高大學生民族精神價值觀,這樣才能從根上解決大學生民族精神意識薄弱,以及民族精神價值觀混亂等現象。
通過數據分析以及質性研究,抗聯文化對高校舞蹈教育確實有效果,同時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價值觀層次的數據也有明顯的變化,相信未來隨著抗聯文化融入被高校所熟知,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將抗聯文化融入運用于高校舞蹈教育,能彌補本實驗在民族精神價值觀灌輸上的不足,切實提高大學生民族精神價值觀意識。
(二)延展高校舞蹈教育的方法
目前,高校舞蹈教育已經與大學的心理教育相結合,產生出了很多創新性的高校舞蹈教育方法。隨著我國心理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心理團體以及不同交叉學科的技法逐漸傳播到我國,并日漸為大家所熟知。抗聯文化融入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已經證實具有對高校舞蹈教育的實效性,延展開對戲劇教育、繪畫教育以及融合性教育等新興教育方法。由于抗聯文化融入屬于實踐范疇,同時也與其他領域的學科理論相互支持,所以還可以將高校舞蹈教育的范圍延展至其他學科,如政治學、歷史學等人文科學領域。
(三)提供新型教育體系模式
目前,高校舞蹈教育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在高校中多以講座、實踐活動等形式開展,卻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教材,而關注這方面的多為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學生對相關概念理論等方面的學習比較欠缺或不成體系,故應該重視高校舞蹈教育體系建立以及針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制定和理論梳理,配備相關專業的教師執教。
三、抗聯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思考
(一)拓寬高校舞蹈教育的思路
高校的舞蹈教育體系發展不太完善,不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專業的教學老師數量很少,好的教育平臺和資源比較稀缺。然而,由于舞蹈教育的藝術屬性,使得大學生對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礎課程積極性不高。而抗聯文化作為融入的一個切入點,通過歷史隱喻以及文化暗示等方法,結合高校舞蹈教育的優勢,相信不僅能使高校舞蹈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勢必會拓寬高校舞蹈教育的新思路。
(二)豐富高校舞蹈教育的方法
目前,我國高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有課堂、實踐以及其他講座活動等方法,而忽視了交叉式教育這一方式。抗聯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在研究中已證實了其對高校舞蹈教育的實效性,故抗聯文化融入對舞蹈教育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可結合性。同時還可以拓展其他教育方法中融合、交叉的新興方法,以豐富高校的舞蹈教育方法。
(三)延伸抗聯文化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
抗聯文化融入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不僅僅可以從民族精神教育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嘗試延展至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其他方面。高校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主要以樹立學生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那么抗聯文化融入相應地就可以嘗試與對應的世界觀、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大學生道德教育以及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相結合,找到契合的角度,相信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結語
抗聯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遺產,應該被繼續發揚。高校舞蹈教育中融入抗聯文化實踐既可以滿足教育需求,又可以更好地繼承民族文化精神遺產,在實踐中要不斷地探索嘗試新的模式,以便更好地產生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宏,孫麗媛.東北抗聯精神:實質 缺失 弘揚[J].世紀橋,2017(09).
[2]周青民.論東北抗聯文化的保護、書寫與傳播[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8(01).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抗聯歌曲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C010);校級一般社科項目“抗聯文化在高校舞蹈創編中的實踐與應用”(項目編號:JG2017004-2)。
(作者簡介:史博文,男,碩士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編導)(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