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和深化,如何借鑒一些跨學科的先進科學理念來改善當前初中生相對薄弱的聽力理解能力,是教師一項重要的任務,也將是英語聽力教學的一次創新性嘗試。現有的相關研究已經證明:認知心理科學中的短時記憶能力訓練方法對二語習得有著極為關鍵的效用。筆者曾試著通過提高初中生短時記憶容量進而增強其聽力能力。據此案例和相關的經驗,本文分析了聽力理解過程中所牽涉到的短時記憶理論和規律,并給出了若干針對聽力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短時記憶;初中英語;聽力教學
【作者簡介】李嘉競(1995-),女,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聽是每一位英語學習者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聽力理解仍然是當前我國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較大挑戰,這一現象表明教師們需要進一步運用先進和恰當的教學理論來提升學生聽力的能力(鄭寧寧,2019)。想要解決好這一個難題,就需要首先厘清聽力的呈現過程并了解其中的難點所在。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認知心理學為代表的一些教育-心理交叉學科理論為分析二語習得中出現的諸多現象提供了系統而又科學的指導。因此,可以從心理學范疇來科學地解釋聽的過程,這樣以來,認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就可用來輔助教師對學生的二語習得進行分析,并幫助教師形成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在聽力中,聲覺信息是學生唯一的信息來源 ,但是聽者接觸到聽力信息的持續時間非常短。緊接著舊的信息將會被新的信息立即取代,而且信息在一開始被聽者接收的同時就會很快地從大腦短時記憶中消失。不過,還是會有其中的一部分聲音信息短暫地停留在聽者的回憶之中,聽者結合自己的背景知識、利用英語語法等手段對語言信息進行初步的預判和推測,從而可以快速地對此部分形成自己的理解。然而,由于聽者的記憶容量都是有限的,未經訓練的低水平學習者往往只能將其中很少量的信息轉換成有意義的理解力(范燁,2014)。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聽力過程極易引發混亂。即聽者在加工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調整自己形成理解的幾個步驟。譬如,在推斷前一個句子的含義時又急著想去捕捉下一個句子的內容,打亂了聽的節奏。
初中階段處于英語學習的關鍵時期,但通常由于初中生的語音基礎薄弱、背景知識有限、思辨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只能從聽力信息流中辨認出聽見的部分單詞,無法將這些信息有效利用,更無法快速地反應和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不同于母語,外語的學習者更多地是利用詞匯的釋義、較為熟悉的相關知識以及前后語境等來破譯被灌輸的聽力信息。于是,英語知識儲備和技巧的缺乏使得初中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去理解復雜的聽力輸入。
通常,在課堂中,教師會通過加大練習來強化學生的做題能力。但由于初中聽力的內容相對簡短、選材范圍極為有限,會造成一些“高分假象”。也就是說,學生并非是真正聽懂了再把題做對的,而是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憑感覺”做對聽力題,這樣并不能起到信息輸入的效果。為了真實提高學生相對薄弱的聽力水平,就非常有必要從根本上來探求解決途徑。通過以上的種種分析,可以得知:造成聽者“聽不懂”這一現象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短時記憶容量不足。這是橫跨在聽見與聽懂之間的一道無形鴻溝,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均面臨這一問題,只是輕重程度不一(馮亞娜,2013)。
所謂短時記憶,是指人們在學習活動中對進行信息加工時,新信息可以保持的一個記憶階段(Margaret W. Matlin,2013)。可以將短時記憶能力看作是一個能接收新信息的“臨時”存儲器,它只能在較短時間內維持和保留有限的內容,一段時間后記憶就會被擦除并難以再次恢復。絕大部分學生的短時記憶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從而他們的聽力理解速度有限,而理解速度又是制約學生獲取足夠信息的最大瓶頸。因此,提高短時記憶容量的訓練是十分有必要。
在實際的英語聽力教學中,由于課程內容龐大、學時安排的限制等因素,教師們在安排聽力教學活動時經常以極快的速度呈現大量的信息(張曉東,2014)。如果忽視提高學生的短時記憶能力,那么在今后做聽力測試時,他們的表現就會差強人意(譚杰,2015)。相反,若平時訓練學生的短時記憶力,給以其足夠的時間來處理聽力信息,甚至為減緩速度多次重復相同信息、輔助其分析信息,就能使其逐步形成更大的記憶容量來加工信息,并最終提高學生處理聽力信息的能力。
在筆者探索將短時記憶訓練法應用于聽力教學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有意義的教學成果,以下是筆者的六點教學建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勒研究發現:人類的短時記憶容量極限約為7±2個單位,并指出信息通常會在短時間內以組塊(chunk)的形式存儲到大腦中。也就是說,若增加每個記憶組塊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能幫助人們積累更大的短時記憶容量,從而可以更快速地應對聽力信息的變化。因而,在聽力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詞伙(詞匯搭配)的意群記憶,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單詞。學生在習慣用詞伙進行記憶后,一個句子中所需的記憶項目數量將會減少但記憶容量卻反而成倍增加,進而激活了聽力理解能力。
聽力的新舊信息在短時間內快速更新,一旦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就會遺憾地漏過重要信息,失去對句子含義理解的把控。第一種辦法是: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日常訓練中以慢速、快速播放聽力音頻,通過控制聽力時間來慢慢訓練學生的專注力。第二種辦法就是要求學生運用聽到的信息進行推理,同時經常性暫停音頻播放,對學生提問。當然,學生是不可能永遠一直保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師同時也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聽力空隙去釋放緊張的精神壓力,做到有的放矢。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聽前準備工作來彌補短時記憶容量的不足。而由于短時記憶完整保存的時間也非常短,學生就需要熟悉不同的聽力場景,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在做題前進行合理的預判,從而減輕記憶負擔、更好地理解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經常性地播放多種類型的文章,并且讓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材料。
在進行聽力理解時,或多或少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對初級水平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以母語思維來“翻譯”會極大地降低聽力理解的速度,使短時記憶受到阻滯。因此, 教師應該同時培養學生復述聽力內容,調動學生在類似場景中如何以英文表達出來,聽說并用訓練將使得學生的短時記憶反應更加敏捷,從而形成條件反射,幫助理解。
學生總是會不斷地陷入“聽什么”和“怎么聽”的選擇,他們并不清楚如何去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告訴他們如何聽、聽什么、碰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等等,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做出合適的選擇。學生往往不愿意遺漏任何一個單詞,這樣就容易在碰到不熟悉的單詞時卡殼,導致短時記憶鏈過長,反應時間過長,從而應接不暇。即便是熟練掌握了相關聽力詞伙的運用,也很難將詞匯的全部細節記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幫助學生學會抓住信息重點,根據經驗法則消除聽力長句中不必要的細節,并強化利用語法規則等方法正確地判斷出哪些是關鍵信息。
鼓勵學生記筆記(速記)也可以提升短時記憶容量,幫助學生回憶出有用的聽力信息。速記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恰當運用速記符號是其中的一種。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聽力考試中當然也是這樣的。能盡量把聽到的一些關鍵詞記到紙上,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的短時記憶負擔,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走神,鍛煉專注力,使學生有事可忙。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應當教會學生合理使用一些便捷的符號來速記,更應鼓勵學生“發明”屬于自己的一套速記符號。
對于自己的母語,即便事先不做任何準備,也能應付突如其來的信息輸入。但這樣的情況并不適用于外語輸入。因此,外語教學者應盡可能訓練學生短時記憶能力。盡管短時記憶容量的提升將會是有限的,但它的一點點提升,就會對英語聽力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若能幫助學生通過前面所述的幾條方法來逐步提升短時記憶容量,重視課上和課下的短時記憶訓練,學生就會掌握促進短時記憶的技巧,他們的聽力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1]鄭寧寧.初中英語聽力教法教學的探究[J].學周刊,2019(14):45.
[2]范燁.視聽雙重輸入模式下的二語詞義習得[J].外語界,2014(05): 48-56.
[3]馮亞娜.運用短時記憶提高英語聽力理解水平[J].教學與管理, 2013(36):149-151.
[4]Margaret W. Matlin. Cognitive Psychology 8th Edition [M]. America: Wiley Press,2013.
[5]張曉東.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及詞匯知識對二語接收性言語技能的影響[J].外語界,2014(05):38-47.
[6]譚杰.短期記憶訓練方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4(0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