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張鳳杰



摘要:項目組在國家重大文化技術專項“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專利檢索分析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綜合主題以及57個分項技術主題,1994-2017年24年間,對中、美、日、韓、英、法、德、俄、澳9個國家以及歐洲專利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申請情況進行了追蹤研究和系統分析,得出六大結論: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總體上已步入成熟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應用的重點將轉向綜合化;數字水印技術是專利布局的最大熱點;移動業務支撐技術處于成長期;區塊鏈相關技術處于萌芽期;中國正在日益成為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專利申請的主要國家。
關鍵詞: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專利檢索分析;創新應用;趨勢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可以有效應對數字網絡技術給傳統版權保護帶來的沖擊,是數字時代版權保護的重要支撐。為系統掌握相關技術發展脈絡,了解相關技術創新應用狀況和趨勢,我們在國家重大文化技術專項——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專利檢索①分析工作的基礎上,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綜合主題以及57個分項技術主題1994-2017年在“九國兩組織”范圍內的專利申請情況進行了追蹤研究和系統分析,將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創新應用的主要趨勢梳理如下:
一、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總體上已步入成熟期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1年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Review雜志評選為“將影響世界”的十大新興技術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已由最初的試驗成果演變為廣泛應用的熱門技術,已由最初的加解密單項技術發展成囊括加解密、數字水印、媒體指紋等多個門類、眾多細類的龐大技術體系。
專利申請數據變化是技術創新的“晴雨表”。綜觀多年來各檢索主題的專利申請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發展總體上已步入成熟期,主要表現為:相對于21世紀初期相關專利申請量的連年快速增長,2008年以后,多數分項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總體在不斷減少;排除專利申請從受理到公開的遲滯期(一般為18個月)——這意味著近一兩年能夠檢索到的專利申請數據可能有所失真,多數分項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均呈下滑態勢。“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綜合主題的專利申請數據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詳見圖1)。今后,除非再次出現類似當初互聯網普及等足以影響技術發展應用的重大變革因素,多數細類技術的創新發展將很難有大的突破。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創新將歸于沉寂,更不意味著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應用會逐漸消退。隨著產業應用環境的變化,一則,某些技術,如反跟蹤技術、多硬件環境設備自適應綁定技術、媒體指紋識別提取與匹配技術等,正在蓬勃發展;二則,其他相關技術會在版權保護領域得到更多的拓展性應用,如區塊鏈技術原本是比特幣的基礎技術,近年來正在版權保護實務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三則,適應未來需求的新型未知技術也會陸續出現。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總體上步入成熟期,盡管這預示著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相關技術發展很難突破此前的歷史高峰,但卻表明,該類技術經過長期發展,功能、性能已相對完備,并且在產業應用和社會認知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在技術創新仍有較強活力、社會版權保護需求不斷高漲的情況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應用發展沒理由停滯不前。
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應用的重點將轉向綜合化
較之于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快速發展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如今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用戶需求和應用場景無疑要復雜許多,單一的技術手段往往無法滿足用戶多元化、系統化的版權保護需求,而多種相關技術交織、融合,或形成新的專項技術,或集成在同一系統、平臺中,共同為某種特定場景乃至多種場景下特定商業模式提供基礎支撐的情形漸成常態。
隨著相關領域產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以及用戶需求的日趨多元化,不難想象,今后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創新應用的重點將日趨轉向綜合化。在此背景下,同一門類或不同門類的相關技術將會以需求為動力,以應用為導向,在技術變革中迸發疊加效應、集合效應,進而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創新發展和產業應用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例如,本次檢索中,“用戶一站式服務技術”主題作為在線閱覽版權保護、按需印刷授權控制等多種技術的聯合體,在單項分項技術成長初期,專利申請的數量非常有限(1997-2000年保持在個位數),但在相關單項技術步入成熟期后,反而迸發出更強的生機與活力,2014年專利申請量達到百位數以上,是此前歷史峰值的近兩倍(詳見圖2)。
三、數字水印技術是專利布局的最大熱點
數字水印技術是繼加解密技術之后出現的主要技術門類。該類技術通過水印嵌入與檢測來標識、認定數字內容作品的權利歸屬,可以有效突破數字內容作品版權過期后無法自動解密的瓶頸,并且不影響作品使用的便利性,尤其不會影響非商業性的教學、研究等合理使用情形。
通過專利檢索分析,我們發現,在本次所設定的57個分項技術檢索主題中,專利申請量超過一萬條的技術檢索主題有7項,分別為:圖像水印技術、數字水印標識技術、自適應的多媒體數字水印關鍵技術、紙質文件的可識別與可追蹤技術、媒體指紋識別提取與匹配技術、按需印刷過程中授權數量的合理控制技術、多格式支持終端技術。我們把這些技術標簽為熱點技術,其中有4項屬于數字水印技術門類。
數字水印技術盡管整體上已進入成熟期,但至今仍保持較高的創新熱度。相關專利申請量近年仍維持在較高水平。例如,“自適應的多媒體數字水印關鍵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有6個年度均在千件以上,直到2015年仍高達1,126件,2017年盡管可能存在大量已申請專利尚未公開的情況,但相關專利申請量已高達506件——比部分冷門技術主題1994-2017二十多年的專利申請量總和還要多(詳見圖3)。
專利申請數據的背后,是技術商們長期以來的競相研發投入以及在專利方面的集中布局。這些情況一方面充分表明數字水印技術委實熱門,方興未艾;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數字水印技術的發展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仍將比較活躍,應用空間仍然較大。
四、移動業務支撐技術處于成長期
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是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應用的主要推動力。移動互聯網作為互聯網的升級版,兼具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的優勢,其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發展應用的推動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如前所述,多數分項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2010年后開始下滑。在整體下行的大趨勢下,諸多分項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卻在2011年后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上揚,甚至迎來了新的高峰。眾所周知,2010年被稱為“移動互聯網元年”,此后移動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開始普及,用戶習慣逐漸養成。推動眾多技術發展迎來新生的共同要素無疑是移動互聯網,而移動業務支撐技術無疑是技術發展的中流砥柱。
我們關于“移動版權多業務支撐技術”主題的檢索結果充分支撐了上述推論——2011年開始,該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觸底反彈,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持續快速飆升,并迅速達到歷史峰值。2015年,該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量雖然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但仍明顯高于2011年前巔峰時期的數值。(詳見圖4)
從產業應用角度看,移動互聯網正在迅速普及,相關業務的發展更是迅猛。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③,較2011年12月底的3.56億④翻了一倍還要多。以移動出版為例,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2017年,中國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游戲等)收入1,796.3億元,較2014年的784.9億元,短短三年就增長了近1.3倍。這充分表明,移動業務支撐技術尚處于成長期,未來發展應用的空間十分巨大。
五、區塊鏈相關技術處于萌芽期
“區塊鏈”是個全新的概念,2008年前后由比特幣之父、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本聰提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難以篡改、擴展性大、靈活性強等特征,非常適應數字版權保護的核心訴求,為數字版權保護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解決數字內容作品版權安全和交易信任問題,是數字版權產業發展壯大的有力支撐。
目前,區塊鏈版權保護相關技術正在國內外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運用。據了解,德國Ascribe公司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藝術作品版權登記,以及注冊版權交易、授權交易、委托交易、實物所有權轉讓交易等信息,并對數字版權進行時間標記。芬蘭作曲家協會Teosto開發了區塊鏈交易平臺——“鴿子平臺”(PigeonPlatform),利用區塊鏈技術為音樂版權行業提供包含信息和通信、數據管理、版稅計算和付款處理在內的一整套工具和服務。中國市場上也已出現了一些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解決方案,如原本、紙貴、版權家、億書等,在數字版權保護方面做出了較大的嘗試和創新。其中,紙貴已于2017年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并已成功對接了喜馬拉雅、西部文學、寒武紀年等30多家原創內容提供平臺。2018年7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在一份版權糾紛判決書中,認可了區塊鏈電子存證的法律效力。隨后,該法院上線司法區塊鏈。同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6號)對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收集的證據予以確認。同年10月,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以判決形式,對利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進行了確認。
根據我們的專利檢索結果,圍繞“數字作品交易追蹤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文獻最早公開于2009年,圍繞“侵權證據鏈構建技術”主題的專利申請文獻最早公開于2016年。總體而言,目前這兩個技術檢索主題的專利申請量雖少,但發展速度較快。據此可以斷定,該兩項技術尚處于萌芽階段;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功能迅速被各級法院認可,版權保護領域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將得以開發和應用,未來相關技術會有較大的發展和應用空間(詳見圖5)。
六、中國正在日益成為相關專利申請的主要國家
在本次檢索的“九國兩組織”中,中國屬于典型的“后來者居上”,在多個技術領域,不斷反超其他國家或組織,日益成為相關專利申請的重地和高地。以綜合檢索主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專利數據為例,1994-2000年七年間,中國僅相當于日本的1/5略強。但從2005年開始,中國相關專利申請量一直高于日本,2015年(最近的數據完整年份)甚至比日本的4倍還要高。1994-2017年的二十多年時間內,中日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申請量對比已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已從絕對劣勢反轉成絕對優勢。從“九國兩組織”范圍看,中國也已從1994-2000年的第五位(與韓國并列),反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歐洲專利局和日本,如今僅次于美國,超出第三名日本近15%,穩居世界第二位。不僅如此,在侵權證據鏈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數字作品交易追蹤等新興技術方面,中國后發優勢明顯,相關專利申請量甚至已大幅領先美國,占據世界第一位(詳見表1)。
中國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高度重視版權保護、數字網絡領域相關產業發展迅猛⑤、侵權盜版高發易發等需求拉動的內生因素,也有國外企業看重中國版權產業市場發展而紛紛到中國進行專利布局的外生因素。仍以“數字版權保護技術”主題為例,中國前五位的相關專利申請人中,只有華為公司一家本土企業,其他均為外國企業且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其中,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KoninklPhilipsElectronicsNv)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遠超在德、法、英等歐盟國家的專利申請量總和,甚至超過了在歐洲專利局的申請量。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版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⑥,以及數字版權保護環境的不斷改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發明人)優先選擇在中國申請數字版權保護相關專利。與此同時,隨著中國企業(發明人)自主研發能力以及知識產權意識的不斷增強,中國本土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專利申請將會成為中國相關專利申請總量遞增的越來越重要的動力。尤其是,在國家重大文化技術專項——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的引領帶動下,中國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對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作越發重視,并相繼申請了大批專利。⑦據此可以預測,中國在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方面,將日益成為相關專利申請的主陣地。
注釋
①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專利檢索以科睿唯安的德溫特數據庫(DerwentInnovation,DI)為主,以律商聯訊公司的TotalPatent和知識產權出版社CNIPR數據庫為輔,技術檢索需求通過專題討論和專家研討等形式明確,技術檢索主題通過對工程各分包的技術調研確定。
②本文所有圖表均指1994-2017年“九國兩組織”相關專利申請情況。
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8-08-20.
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R].2012-03-29.
⑤以數字出版產業為例,“十二五”時期,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產業分析報告,其營業收入從1,377.9億元猛增到4,403.9億元,五年內增長了兩倍多,年均增長50%以上。
⑥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研結果,中國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多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17年已突破6萬億元(2004年為7,884億元)人民幣。
⑦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在研發過程中共申請發明專利41項,截至2018年底,已有19項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兩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在該工程的引領和帶動下,工程項目承擔單位、其他相關單位、個人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競相開展專利布局,陸續申請了一批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