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忠
摘 要:在學生的成長周期中,小學是初始階段也是定型時期。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發生改變,但是學生的道德意識一旦形成初步的印象,很難在成長后期發生較大的轉變,這說明道德意識在小學階段培養的重要性。由此,我國教育機構基于社會各個層面對學生道德的要求逐漸形成了規模性的群體效應,提出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對策。就如何將兩者結合完成教學進程提出了明確的策略。
關鍵詞:道德教育;法治意識;小學階段;必要性
小學是樹立道德意識的黃金時期,也是踐行法治課堂的最佳陣營。因為該時間段學生的心智性情處在非長成的懵懂狀態,許多思考性的問題需要正確的指導和教育。所以,我們需要實施道德教育和法治課堂相結合的教學對策,這樣才能發揮道德意識在學生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再加上法治思維的約束,逐漸就形成了綜合全面的發展模式。這樣的發展道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
一、我國小學道德意識和法治課堂發展的現狀
就目前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課堂的成果分析,該政策的實施并沒有取得顯著性的成果,也沒有達到指定的目標。首先是教學觀念不夠新穎,教師家長還是將目光定在學生成績的綜合排名上,沒有看中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對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其次是法治課堂沒有落到實處,就某些學校來說,已經開始實施道德品質的培養工作,但是法律知識并沒有應用在課堂教育中,也沒有將道德意識與法律課堂相結合,共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是道德與法治雙方沒有保持平衡狀態,沒有保持平衡實際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握兩者的進程,導致學生過于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治意識的作用,或者學生過于看重法治教育的權威而忽略道德教育對人的影響。這是小學道德意識和法治課堂主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1]。
二、提升小學課堂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在課堂的準備階段中,需要明確教學任務和成效標準。摒棄目的性的教學觀念和功利性的教學背景,把道德觀念充分滲透在學生觀念中,使其養成道德意識強烈的思維模式,有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有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教師在新式教學思維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創新型的授課模式。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營造和主題相關的情境教學模式,或者可以分角色朗讀文章內容,盡可能地將理論知識與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相結合,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生活化和具有實效性。在這一過程中,只有教師具有創新意識和教學手段,才能更新學生的學習狀態,改變僵化的學習模式,全面提高道德意識和法治思維課堂的重要作用[2]。
(二)強化學生的實踐力度
提升道德品質,設置法治課堂是實施全新教育理念的具體表現,而全新的教學觀念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是當學生身處陌生的環境中,如何將所學的知識理論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是教師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提升道德品質,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領域。這就需要教師強化實踐力度,加強對實踐應用方面的訓練,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充分體驗社會生活,從中積累人生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任務,肯定學生在課堂中發揮的作用。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于自己有著明確的認識和適當的定位,在道德品質的指引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思考方式。學校為了深化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可以舉辦道德評比和法治課堂記錄等實踐性的活動。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可以參加該項活動,共同監督不同人群的道德品質,考察教師的法治課堂是否對學生起到了真正的作用等。所以,采用多種實踐方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3]。
三、道德意識和法治課堂相結合
道德和法律相結合原本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手段。單純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忽略法治建設環節,容易造成學生性格方面的軟弱,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創新性潛力也不能被充分挖掘出來。而教師過于強調法治課堂的作用,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系列思想意識方面的負擔。因此,雙方任何一方的孤立發展,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在小學階段健康思維的養成,只有將道德與法治相結合才能健全小學階段的發展模式,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的作用。
在提升道德能力和法治課堂效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而且學生自身對該模式消化吸收也顯得極為重要,只有意識到道德對價值觀念的重要啟發作用和法治課堂對自身的約束力,才能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教育任務和目標,才能充分將理論應用在實踐社會中,發揮真正的價值作用。用實際行動對他人的言行舉止產生深刻性的影響是教育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金娜.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1).
[2]邢敦美.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
[3]王鳳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