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蓉
摘 要:情境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只有借助于情境教學,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認知和感悟能力。從情境教學內涵出發,對基于情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對新時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策略
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將語文閱讀內容借助于情境展示和演示呈現出來,使學生徜徉于情感之中,充分感受閱讀的魅力和精彩。作為情境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做一名有文化、有情感、有魅力的教師,帶動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基于情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很多小學生不喜歡閱讀,雖然這和他們的文化基礎不足有關,但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如果僵化保守、形式單一,和學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動,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興趣。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轉變閱讀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己任,讓學生愛上閱讀。如在閱讀《北京的春節》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給學生展現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傳統節日內容,如放鞭炮、貼年畫等,在聲光電的帶動下,學生很容易進入情境之中,感受老北京豐富的春節文化,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此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現場給學生表演一些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如抖空竹、寫春聯等,讓學生參與進來,有的給老師數數,有的給老師磨墨,有的把老師寫的對聯貼到教室的墻上,等等,這樣的活動可提升學生的文化感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加強學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的表達和交流,是情境教學的主要形式。只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各自認識和見解,情境教學才能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如果忽視學生的自主交流和合作,情境教學就會停留在程式化和形式化的局限中,價值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這就需要教師摒棄主導式的閱讀教學習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感受閱讀的精彩和魅力。比如在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閱讀課文之后展開交流,表達對小女孩的同情,表達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的痛恨。在此過程中,一個表演小組可以上臺給大家表演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以默片的形式,讓臺下的學生一邊觀看一邊交流,進而受到強烈的思想震撼。針對有的學生認為“這個小女孩太笨了,她為何不向人求助,世上還是好人多,她怎么知道沒有人幫助她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也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讓兩個小組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借助這樣一種情境模式,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誠。
三、構建歡樂的閱讀環境
和諧歡樂的課堂環境,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小學生活潑好動,靜不下,坐不住,讀不完,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于情境教學,讓閱讀課堂活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動力,保障閱讀的順利完成。如,在閱讀《少年閏土》時,由于課文內容比較長,加上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的關系,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很難從頭讀到尾。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把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如忙月做工、雪地捕鳥、沙地刺猹等,然后把這些內容做成圖片,借助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每展示一張圖片,學生就要閱讀相關內容,直到教師展示完畢,學生也讀完課文。通過圖文合并閱讀的引導,學生可以順利完成閱讀任務。為了進一步營造歡樂的閱讀環境,教師還可以開展“復述比賽”,即展示圖片之后,學生需要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對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和表達能力。
四、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
基于情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教師自身的情感基礎和道德素養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情感表達魅力,和學生建立有人情味的師生關系,成為新時代下有情感、有責任、有良知的人,讓學生從教師高尚的道德、充沛的情感和人格魅力中受到感染,才能保障情境教學的順利開展。小學語文教師要內外兼修,既要加強閱讀教學水平,又要加強自身建設,對學生、對同事、對朋友、對親人,都要充滿情感,以和藹可親的細心、真誠友善的愛心、忘我無私的耐心去關注每一位的閱讀情況。
總之,情境教學和閱讀教學有著天然的聯系,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需要注重情境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閱讀不再成為學生望而生畏的事情,而是充滿歡樂和樂趣。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在閱讀教學理念和閱讀素養上積極轉變和提升,為學生打開閱讀世界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廖麗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分析[J].華夏教師,2018(25):32.
[2]樊紅兵.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