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妮
摘 要:隨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與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育部門提出了要在新形勢下實現家校共育的教學方式,部分的學校已經對這方面進行相應的探索。家校共育對于當下的形式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種實踐方式可以幫助兩個教育方共同了解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法發展情況,以便于更好地做出相應的措施。家校共育的實踐需要學校積極地去制訂方案,注重與家長的交流,推動新形勢下家校共育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家校共育;實踐探索;交流;制定方案
對于我國的教育情況來說,家庭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的完整成長過程中,家長是一直陪在學生身邊的,原生家庭的教育與環境甚至比學校的學習還重要,積極的家庭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性格養成與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育不能只交給學校,家長也應該作為表率引導孩子往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向發展。現在很多學校家長都比較重視學生的試卷成績,而忘記了對學生心靈上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積極地與家長協商,在學校與家庭之間構建一個溝通的平臺,讓雙方能夠對學生一個完整的理解,這樣一來,學校里的教育也有了方向,而家長也了解了學生在校園的真實情況。
一、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把學生送進學校里就具有了良好的教育,其實不然,良好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給的,還需要家庭教育進行合作,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學校里學生接受到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家庭教育帶給學生的確是性格的養成與心靈的健康,對學生以后生活的發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學生做一個好榜樣。當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要引導學生往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兩者必須要相輔相成,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差比較大,學生會出現矛盾情況,很容易導致性格的偏差。
二、新形勢下家校共育的具體實踐措施
1.通過各種方式建立家校之間溝通的平臺
進行家校共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需要學校主動去創建,一般的教學都會在學期末的時候開家長會進行深入的交流,學校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讓家長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在家長會結束之后學校可以創建一個隨時交流的家校共育平臺,也可以在家長會后面追加學生的學期總結。教師可以將每一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分給組長整理學習情況,包括每次成績的分數匯總與其他表現情況,之后班主任根據這些進行總的剖析匯總,之后打印成學習報告的形式交給家長,既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學生的具體情況,也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學校想要實現家校共育的誠心。很多學校會根據年級的不同創建不同的家校交流的平臺,家校交流本就是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學生、家長與學校都可以在上面記錄學生的學習進程與生活情況等等,對家校共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2.可組織家長委員會提升交流空間
在很多學校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家長委員會的建議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如今,家長委員會在很多學校都已經發展起來,但是也有部分學校還沒有開展,組織家長委員會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家長可以與學校進行直接的交流,例如家長委員會可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給學校,如果比較合理就會采納,家長委員會可以對學校的宿舍、環境等等提出意見,這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們也加入了學校的管理完善工作,其次家長委員會的存在更能夠監督學校的辦學流程,有了家長的參與也更信任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也更加了解。學校若要有重大的決策也可以適當參考家長們的意見,讓學校更加具有民主性。
3.學校可舉辦活動實現家校共利
家校共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家長、學校三方的交流,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國旗下講話等類似活動來實現三方之間的溝通,例如在某一次月考或者學期結束之后,學校可以舉辦家長講話會,對學生的學習、校園的建設發表意見,既實現了校園活動的參與性,也加強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還可以在母親節、父親節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父母的不易,可以給父母拍照片、寫卡片等方式來表達對父母親的愛,在這期間可以邀請父母來學校進行親子小游戲,加強家庭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這種小活動雖然場面并不算大,但是小小的家長講話就能夠鼓勵其他的家長,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等等,家校共利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實現了。只有家校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家校共育的目標才能夠完全實現。
總的來說,家校共育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教育不能靠一方的努力來完成,有時候家長的教育會更加重要,因此學校要積極地舉辦關于家長的一些年度總結活動、家長講話活動等來提升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加強與學校教育的聯系,此外,要加快家長委員會的創建,讓更多的家長加入學校的管理教育中來,提高教育效率的最大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養成積極樂觀的性格。
參考文獻: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7(11).
[2]李寶玉.家校合作共育課程的棲霞實踐[J].江蘇教育,2017(47).
[3]劉啟蒙.城鎮中小學生家校共育問題及其對策[J].許昌學院學報,2014(3).